在历史的褶皱中找寻九三人的精神坐标——读《九三学社史》有感
文章来源: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 时间: 2025-04-10 00:00:00《九三学社史》一书常读常新,每次捧读,那些铅印的文字都会在指尖渐次鲜活,尤其在这纪念九三学社创建八十周年之际。回望历史,当1945年9月3日的重庆晨雾在纸页间氤氲,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段政党史的追溯,更是一群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精神坐标的集体叙事。作为新时代的九三学社社员,这段跨越八十载的精神跋涉,势必持续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与信仰。
一、历史深处的精神图谱
在抗战烽烟里诞生的九三学社,最初是一群教授围炉夜话的沙龙。许德珩家的客厅里,潘菽的烟斗明明灭灭,梁希的茶杯蒸腾着热气,这些自然科学家的忧思在国破山河碎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他们谈论原子裂变,也谈论民主宪政,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与街头的游行旗帜之间,构建起独特的精神象限。从“民主科学座谈会”到九三学社正式成立,这个以科学技术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组织,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克制。在重庆谈判的暗潮中,他们既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投机者,而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实验报告般的精准提出“停止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张。这种将科学精神注入政治实践的特质,至今仍在九三学社组织的血脉中流淌。
二、时间河流里的精神共振
读至20世纪50年代九三学社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章节,钱三强在荒漠中计算原子弹数据的场景跃然眼前。那些在防空洞里推导公式的身影,与抗战时期在防空洞里讨论时局的先辈们形成了奇妙的重叠。当吴阶平在手术台与参政议政调研间穿梭,周培源在湍流理论与政治协商中切换,我仿佛探触到了九三人特有的精神频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王选院士团队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他们既未囿于书斋,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改变时代的技术力量。这种“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恰是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脚。
三、现实土壤中的精神生长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重读社史,那些泛黄的历史瞬间突然变得清晰。当科技遭遇"“卡脖子”"困境,当社会思潮泛起浮躁泡沫,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显现出新的时代要义。我们这代人要书写的,不是简单的传承故事,而是如何让百年精神基因在数字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许许多多的九三人,在“九地合作”中,为地方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时,用脚步和仪器丈量出对土地的热爱;在基层治理协商中,用大数据分析民生痛点……这或许就是当代九三人的使命:既要做实验室里的苦行僧,也要做社会治理的工程师,让科学精神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底层代码。
合上书卷,不觉已灯火通明。那些在历史长夜里举着火把的身影,正透过文字向我们投来期许的目光。作为九三学社的新生代,同时作为一名社市委会机关的干部,我深深感悟到,我们的社员不仅要成为历史的读者,更要成为未来的作者——用理性的光芒照亮未知的航程,让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火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永远跳动。这或许就是重读社史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历史的褶皱中,永远藏着通向未来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