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的职业启示

 文章来源: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 时间: 2025-03-26 00:00:00 

微信截图_20250327082608.png

《我与地坛》记述了史铁生先生双腿残疾后,在荒芜寂静的地坛中独处沉思的十五年时光。通过观察四季轮回、草木生长与人来人往,他逐渐参透生死,与个体命运和解,在世事变幻中重建生命意义,最终将地坛升华为一个精神家园。这部浸透生命沉思的作品,恰如一面明镜,照见了我在检察系统与党派机关两段职业历程中的精神嬗变。当刑事案卷中的生死命题与九三学社的人文关怀在心中重叠,《我与地坛》给予我的不仅是文学感动,更是职业价值的重新锚定。

在检察院工作时,我常在案卷里见证生命的断裂与重生。在办理某个盗窃案时,犯罪嫌疑人蜷缩在审讯椅上的画面,与《我与地坛》里“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形成奇妙共振。当我在审讯室听他说出“因为吸毒,骨头全烂了,找不到事做,我的女儿还没上学……”我忽然读懂了书中“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声声哭诉成为不了刑罚的豁免,就像铁窗外横斜的核桃枝桠,再扭曲的生长轨迹也要接受年轮的审判。这些在司法程序中沉浮的生命,何尝不需要一个精神地坛来救赎。而对这个在审讯椅上的男人真正的救赎不是刑罚的延迟豁免,而是让他重新学会在阳光下直立行走。

转岗社怀化市委会机关后,我在调研中看见的民生百态,与《我与地坛》中“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产生了强烈共鸣。在下乡调研农业发展时,看到一位七旬老人在烈日下锄草,老人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自豪地从土里拽出他种的作物。恍若书中“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看到老农布满沟壑的手掌提起一把他在田间的作品,我的思绪一下回到曾在下乡扶贫时贫困户颤抖着递出检查单的瞬间,让我想起书中史铁生对母亲的描写“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心中百感交集。这种对劳动人民百忍坚韧的共情,推动着我们不断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的提案写得更有温度;这种从个体苦难升华为群体关怀的视角,正是民主党派履职应有的精神维度。

站在三十岁的人生门槛回望,从法庭上的罪与罚到调研路上的智与情,《我与地坛》始终是照亮职业航程的精神灯塔。史铁生在地坛古柏间参悟的“过程哲学”,恰似我职业转型的内在逻辑。从检察监督的刚性运行到参政履职的柔性协商,看似并不相交的轨迹里始终贯穿着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就像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反而显露出生命的本真,职业外壳的转换让我更清晰地看见服务人民的本质。

史铁生在地坛废墟上构建的精神家园告诉我,生命就像古园里的野草那样,学会接受世事流转,不论身在何处都要长出翠绿。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每次走过机关院子里的数颗香樟树时,我总会想起地坛里那些“坦然自在的野草”,他们都在见证,只要扎根泥土,任何土壤都能生长出希望。正如转换职业身份的我,带着法治监督的根须,扎根在参政履职的广阔土壤,愿以为民服务的热忱撑起一片绿荫。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