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的荔枝》 悟人生的哲理

 文章来源: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 时间: 2024-09-12 16:48:37 

微信截图_20240912164918.jpg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九三学社组织的凝聚力,即日起,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推出《读书分享》栏目,分享部分机关干部和社员推荐的优秀书目和读后感,引导广大社员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以读书促进履职创新,推动湖南九三学社事业不断发展。

读《长安的荔枝》

悟人生的哲理

书籍:

《长安的荔枝》


微信截图_20240912165026.jpg


分享人:九三学社益阳市资阳支社社员 益阳市资阳区征地拆迁安置与房屋征收补偿事务中心副主任李晟

在一次机场转机时,我偶然地被《长安的荔枝》插画吸引。说到长安和荔枝,想必会联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但很少有人探究在当时交通不便、物品储存不易等重重困难下,如何才能将新鲜荔枝运到“贵妃”的手中,博得一眼欢笑?当看到简单的序言后,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长安的荔枝》是作家马伯庸参考史料写成,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名叫李善德的小吏,明算科出身,在长安做了十八年的小官,终于能够在长安城买下一所宅院作为栖身之所,与妻儿团聚。就在这天,他在同僚们的欺瞒之下接下了荔枝使一职,奉天子之命在贵妃诞辰之日前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一名42岁不惑之年的小吏,岭南到长安5447里的距离,运送“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新鲜荔枝,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李善德从接到运输荔枝任务的恐惧,到静下心去实地查看、反复测算试验,再到成功运送荔枝,他一路颠沛流离。绝境中遇到了激励他绝地求生的挚友,迷途中遇到了教他看清前路、指点迷津的贵人,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我有了共鸣。

山高自有可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李善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被迫接受了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试图逃避,却发现留给他的只有拼死一搏。用李善德的话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也正是信念的力量让他冲破了条件的桎梏,找到人生的出路。其实,于我们一样,在人生之路上,危与机,得与失,胜与败,福与祸,都是同时并存并微妙转换的,关键时刻的一线希望、一股信念支撑并决定着人生的方向。真正的成长,并不是在顺境中的一帆风顺,而是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一技之长是安身立命之本,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助力李善德走出绝境的关键。明算科出身的他,只擅长与数字打交道,看似转送荔枝与他所长并无关系,但在这危难之际,他却把自己的数学天赋发挥到极致。他凭借精湛的计算能力,从储存工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在一次次艰难试错中调整转运方案,最终推算出一份精密的荔枝转运路线。仅耗时11天,将新鲜荔枝从5000里外的岭南运送到了古都长安。

李善德的“善”与“德”成就了结尾的精彩逆转,他一路所遇之“贵人”,有在人生至暗时刻为之提振信心的好友韩承、杜甫;有以利相交却也受恩有情的胡商苏谅、峒女阿僮;有一生屈辱为奴,以死相报的林邑奴。在“贵人”的助力之下,他成功完成转送荔枝任务。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仕途无量的大结局,但越接近成功他却越发意识到自己背离了初心,朋友的疏远、内心的愧疚让他冲破了对苟且的隐忍,那一刻,他选择守护“善”与“德”的初心,对峙杨国忠,最终被贬岭南,但因祸得福,躲过长安一劫。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长安的荔枝》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录,启示着我:无论身处何种困顿之境地,都应该在危机之中劈浪前行、在逆境之中勃发成长、胜败之间守护初心。只有拼尽全力,终将无愧于心!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