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读《乡土中国》有感

 文章来源: 社省委会 作者:易戴日 时间: 2024-08-02 18:00:00 


图片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九三学社组织的凝聚力,即日起,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推出《读书分享》栏目,分享部分机关干部和社员推荐的优秀书目和读后感,引导广大社员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以读书促进履职创新,推动湖南九三学社事业不断发展。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分享人:九三学社湘潭市委会

易戴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1948年首次出版,2019年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也成为了高中生的必读书目。这本书从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全面展示了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翻阅此书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身在象牙塔,对书里描述的世道实在难以共情共理,品读起来味同嚼蜡,于是看完关于“文字下乡”的章节后便闲置了。最近听闻它被编入高中教材有些诧异,心想即便自己再后知后觉,如今总也到能看这书的年纪了。于是再次端详起这老相识,果然甘之如饴,读到精彩处只觉得豁然开朗。其中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不仅帮我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运作机制,也为我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尤其是“家族”一章中对家庭的定义、总结,让我对自己的所见生出了一些联想和释然。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书里把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归纳总结为“小家族”,于是有了这些观点。其中,着重描述的乡土社会夫妻之间的关系现象,乡下夫妇“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的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在今天这也仍是不少乡下夫妻生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我的祖辈年纪的人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不止如此,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家庭中也可以窥见端倪,退休前男人女人各自上班下班,回家轻易寒暄两声,然后各忙各的一夜无话;退休后男人下棋遛鸟,女人打牌逛街,回家相看两厌,于是胡乱对付几句分床而卧,这些情况在我的父辈年纪的人身上尤其多见。这种对“私情的排斥”本质上是事业社群效率为先背后对精神的淡漠,即便现在人们从乡村走进城市,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生出了枝叶,却仍然扯着黄土田地里的根。

家族效率为先的事业社群属性,当然在某个历史阶段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它的延续可以说是时代的烙印,也能说是迭代的传承。但演变至今,其对精神的淡漠却无疑成了一种积弊。这种淡漠不仅局限在夫与妇之间,也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更多地体现在每次迭代中父辈与子辈之间。对精神的淡漠是一种“情感忽视”,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情绪价值的缺失。具体体现在面对情感需求总持回避、否认、批判的态度,“不要想太多”“屁大点事就哭”“就你事多”等说词就常常被用在这样的语境里。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喜欢哭脸,一委屈难过眼泪就不争气地往外淌,有一次父亲冷眼一句“一点小事就流猫尿(眼泪)”让我记忆犹新。之后我就总咬牙忍着,一哭就觉得万分丢脸,久而久之,憋也难憋出一滴眼泪了。这种为了抑制外在的表达,而对抗内在真实情绪的行为让自我感受成了一种负担,尤其是对孩子来说。但不流泪不意味着不会委屈和难过,不表达也不代表内心古井无波,长期的自我压抑带来的是性格的内向和阴郁。当然也不是所有场景下“效率为先”都会带来“情感忽视”,相反有时候后也会出现对情感的“重视”。例如,面临大考、大赛,事前父母总会尤其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讲话轻声细气,哪怕孩子犯了错也按下不表。可这种“重视”里“效率为先”的底色却挥之不去,本质上也是对效率而非情感的重视,是一种功利的重视。所谓的按下不表自然也不是就此揭过,而是秋后算账。在这般境遇中长大的人,心性上难免会有所瑕疵,成年后或对这些瑕疵有所察觉,于是开始自我开导、自我调整、自我建设,精神淡漠带来的积弊多少有所祛除;或难以察觉这些瑕疵,并将此带入到下一次迭代中去了,形成新的闭环,更加沉疴难返。

想要祛除这些积弊,总得弄清楚积弊的缘由。“情感忽视”来源于对精神的淡漠,而对精神的淡漠源自效率为先的事业社群属性。那么家庭怎么成了事业社群了呢?人类学上明确定义家庭是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书中指出乡土社会的家庭“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这种不限于亲子结构和生育功能的特征显然更接近氏族或部落的定义,而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事业组织,所被称作“小家族”的家庭就成了事业社群。情感变化会影响功能实现的效率,而功能是必须实现的,是不以情感变化而转移的。简单的来说,无论高兴与否,成员们都得走在实现功能的路上,哪怕死也得死在这条路上。所以在事业社群里为了减少情感变化的影响,更多通过纪律来保障效率,这也是为什么事业社群中普遍存在对精神淡漠带来的“情感忽视”。因此,要提高精神在社群中的权重,可以通过减少纪律的方式,或者干脆精简功能。

所谓精简功能,是指将“小家族”中的部分功能归还给氏族,或者如政府、学校等事业社群,让“小家族”回归“家庭”,回归功能较为单一的生育社群。当然,这里不是说家庭具有氏族性不好,也不是说效率就一定要为情感让路。如前文所说,效率为先的家庭属性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之中国也得益于长期以来由下至上对效率的追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社会服务日益完善,社会矛盾也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一味的追求效率,反而会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我们也可以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中依稀看到这种回归,从结构上可以看到家庭的团体界限逐渐清晰,三世同堂少了,五世同堂更是难得见到,家长、族长的说法也少有提及;从功能上,氏族的政治、生产等功能也被如政府、企业等更大的事业社群所接手。如书中所说“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那么当需要经营的事业缩减了,家的结构自然也开始重新向亲子的小组合靠拢。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现代社会的政府、企业、学校等事业社群把功能更加完善,把事业做得更好,构建一个家庭友好型社会。让家庭更加纯粹,能够有更多余地留给精神腾挪。

回到《乡土中国》本身。诚然,它首次刊载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现今城市化率已突破65%,城镇人口也早已超过农村人口,其所描述的社会特征无法再生搬硬套当今的社会,哪怕只是乡村。但我们却能从中发觉社会演变的端倪和时代变化的痕迹,看到我们穿上的“新衣”,也嗅到自己身上的“土气”。它清晰映照了现代中国的来路,也依稀指向了未来中国的归途,是本好书。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