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写春秋,丹青画人生——记社岳阳市委委员、市政协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云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 2014-09-18 00:00:00翰墨写春秋,丹青画人生
——记社岳阳市委委员、市政协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云
九三学社岳阳市委
发布时间:2014-09-18
黄云,男,1967年9月出生,湖南湘乡人,美术师。岳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岳阳市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书画院副主席、市老年书画协会顾问。
1988年,黄云21岁便夺得“首届中意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铜奖。接下来的几年,他的书法作品连续入展第一、二、三届中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已有二十多年,并从1994年开始担任岳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书画作品曾获得过首届翰墨养生全国书画名家展金奖、全国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书画展一等奖。
黄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巴陵石化公司干部,然而,自幼年起,他便对书法情有独钟,并为之刻苦钻研了半辈子,在古城巴陵,圈子里的人都戏谑地称他为“云痴子”。黄云的刻苦和对书法的痴情,为熟悉他的人所共知。1997年6月12日的《岳阳晚报》曾以题为《黄云与书法》的文章对他进行了报道。关于他的刻苦,文章写道:“如果时间能回到15年前,走进他那间只容得下一张床的小屋,床上铺着案板供书写用,下面就是他睡觉的地方。我们会经常看到他伏案行笔直到深夜。平时他注重随时‘拜师’,哪怕在街上看到一块写得好的招牌,一幅精彩的对联,都反复揣摩,有时站在那里看个把小时。他收入不高,但为写好一幅字,上百元钱一刀的纸,一写就是半刀。”“有时走路、吃饭、睡前,也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划来划去。久而久之,人家笑他‘痴’,而他总是一笑了之。”
从这篇文章所说的“15年前”到现在,已有30余年的时光。黄云说,在这难以忘怀的青春时光、黄金时光里,他每天都要写字、画画、看书。搬了新居以后,他对储藏室进行了改造,从此有了一个独立、安静的书画工作室。只要不离开岳阳,他每天都要到这里来。有一天深夜两点多,他与永和书社的书画朋友们交流后回来,不即上楼睡觉,而是先到望虹堂。“虽然当时不写不画,也不看书,但是也要在里面坐坐。坐一坐心里才踏实。”他说。
黄云的书画工作室取名望虹堂。书法博士肖文飞十余年前说,望虹,除了体现出他对黄宾虹这位大师的景仰外,更多的是一种对大师高峰难以逾越的复杂心情。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师们所树立起的一座座艺术高峰横亘在后人面前,让人景仰,让人敬畏,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多少人在她面前穷其一生却无功而返,多少人深陷其中却失去了自己。他进而说,如何汲取大师们的精髓为我所用,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是黄云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每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黄云自己说,这是望虹的其中一个含义。他接着说,还有另一个含义,可以用两句诗来表达,即:“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影共楼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望虹还契合了他的某种艺术心境。表现在书法艺术上,那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拙味。他所探寻的自然,是深入传统之后走出来的自然;他所追求的拙味,是深藏精到笔法与巧妙结构的拙味。他想通过这样的修炼,来达到天真烂漫、奇趣横生的效果。要进入此境,非下苦功夫、深功夫不可,非提升文化素养、加强理性思考不可。
他写字的姿势很独特、很随意、很轻松。他平常很少吸烟,可是写字的时候,嘴里却时常要叼支烟。他把烟点着了以后,只是叼着,并不吸。烟慢慢地烧着,细细的一缕袅袅升起,熏着了他的眼睛。他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仍旧写着。香烟的灰烬烧出了一大截,眼看就要掉了,他也不腾出手拿开弹一弹。烟灰自己挺不住了,就直接落到铺在桌案的宣纸上,摔散开来,他也不管,仍是一下一下地写着。
黄云学习书法的历程,始于《王杰日记摘抄》。这本字帖激发了他学习书法的热情。随后,他开始临习颜真卿的《勤礼碑》《大麻姑仙坛记》等字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这时候的黄云已经把书法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人生之中,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他在学习颜字的同时,还遍览诸碑刻,并被其中的《爨龙颜》《爨宝子》《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等深深吸引。这些碑刻中奇崛雄肆、浑厚质朴的风格和意趣,在他的心灵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他追求朴拙的风格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他的那幅夺得铜奖的作品,也是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黄云意识到碑刻固然有着契合自己追求的特点,但是也有用笔不够精到的不足。于是,他转而进入帖学,从王羲之、王献之入手,进而拓展到米芾、王铎。对于王铎,他更是情有独钟,盛赞其字字精到,“没有一笔是弱的”,因此用力尤深,获益匪浅。他的连续三届入展全国新人新作展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刻苦学习的结晶。
在杂取碑帖的过程中,黄云对晚清的方家沈曾植甚为推崇。他说,沈曾植“备魏取晋”,融合碑帖,能够以碑的方峻写帖之圆逸,又能够以帖的流转写碑之苍茫,从而形成了跌宕起伏、古健奇崛的风格,很有借鉴意义。他不但对沈曾植的书法心慕手追,而且沿着沈曾植的学书路径追根溯源,除了他原先学过的二王、二爨及各种北碑外,还遍习章草、简牍、唐人写经,以及明人倪元璐、黄道周等的书作,加深对沈氏书法的理解,使自己的用笔古拗内敛,形成自然生动的体势。他的获得全国金奖、一等奖的作品,就有以碑的笔法写帖的痕迹,既有行草书的流畅,又有魏碑的古拙味,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个性。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生”而“熟”,再由“熟”而“生”的过程。黄云经过寒暑不移、风雨无间的努力,告别了最初学书的生疏历程,进入到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熟练阶段。他说,只有“熟”,才能深得古人笔法,才能达到唐人孙过庭所说的“通会”。“熟在法者方可生法。”所以,“熟”是好事,否则,即使有性情,也会因为“有性无功”而“神采不实”。因此,可以说“熟”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然而想要达到某种境界,就必须能变。因此,“生法”的目的在于求变,在于“既熟能生”。如果就此止步不前,就会因“熟”而失去真趣,就会“有功无性,神采不生”。
“‘熟’而能‘生’,需要不随世俗,另辟蹊径,让人感到笔底有新意,字内具化工。”黄云边说边无意识地翻动了一下书案上的字帖。他接着说,“然而‘生’的过程最容易误入迷途。明人项穆就指出了几种失败之路:‘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鲁莽不是苍老,拙恶不是高古,丑恶不是神奇。’所以,如果没有追求中的自觉,就很有可能迷失了方向而不自知。”
黄云在“生”途上追求的恰巧是项穆所提到的拙,并在拙味中求高古。他深知“拙恶不是高古”的道理,知道自己是在“拙恶”的悬崖边缘上行走。所以他在求拙的过程中,总是力图避开恶。与此同时,他也深知书法必定有“法”,因此,拙中必须寓巧,并且要巧到没有巧的痕迹的程度。所以,他在书写“观鱼梦蝶如庄叟,放鹤寻鸥类陆翁”这幅对联作品时,就曾经感叹道:“取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之处在不稳’,然难呀!”
尽管很难,但是黄云始终在思考,在探索,并以近乎参禅的执着,矢志不移,笃定前行。他既然选定了书画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书画便成了维系他生命的所在,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东坡说:“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只有参禅了,才有可能知道无功之功;只有学道了,才有可能掌握不烦的至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无意于法而无不法。”这是黄云想要达到的书写境界,自然也是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