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届主委的思想脉络看九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3-06-08 00:00:00
2013-06-08从历届主委的思想脉络看九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九三学社长沙市委 沈向昕
发布时间:2013-06-08
九三学社,其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为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半个多世纪以来,九三学社秉承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宏伟事业中风雨同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携手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奋斗,发展成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民主和科学思想是九三的脊梁,他使九三在发展壮大中能清理杂音、厘清芜杂、疏朗空间,阔步前行。而历届九三主委在传承和创新民主科学思想的历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许德珩: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奠基人
许德珩先生一生是追求真理、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光辉一生。许老以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主科学的不懈追求,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奋斗终身。
许老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发萌于幼年,《新民丛刊》、邹容的《革命军》,严复译的《天演论》和梁启超的文章,这些著作给他以民主科学思想的启迪,也让他把这种理念不断融会贯通,成为九三学社成立的开山思想。
1948年3月国民党当局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国民大会,数千名青年学生在北京大学举行大会揭露国民党愚民真相,当局做出血洗北大的姿态。当时为九三学社社员的许德珩等三位教授临危不惧、愤然出席大会。许德珩勉励学生们说,“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虽然是救中国的主张,可是谁去做呢?政权操在买办地主土豪劣绅所结合的官僚集团的手里,又有谁去实行呢?中国土地问题益加严重,中国人民愈加痛苦!”“中国无论哪一个政党,若不能合理地解决中国土地问题,把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看作剥削的对象,不管它有多么大的军事力量,不管它怎样地加紧压迫,它一定失败。”“今天的青年要学习黄花岗烈士的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中国的苦难大众献身,不要彷徨在空中。不怕一切无耻的污蔑,勇往直前,才对得起先烈。” 演讲给青年以启迪和鼓舞,引发了文化教育界与当局的激烈斗争,被称为四月风暴。而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观——民主与科学,从此成为了九三学社评判与某个政党是否志同道合的标准。
九三学社成立时,许德珩发表了《成立宣言》和《基本主张》。《基本主张》中描述了九三学社成员本着五四运动的精神,以民主与科学的途径而追求、努力的社会是一个“促进民主政治之实现,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肃清贪污,反对官僚政治;从速完成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民生为主的经济制度;学术与思想绝对自由;普及国民教育,扫除文盲;促进世界和平”的社会。
九三学社于1949年1月26日在北平发表《拥护中共“五一”口号暨毛泽东八项主张的宣言》,指出:“同人等认为惟有循次途径,始可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
自1949年6月起,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一同起草了《共同纲领》。1949年9月24日,许德珩作为九三学社首席代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说:“我们九三学社同人很荣幸地参加了这个划时代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个会议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百余年来的帝国主义买办统治,二十二年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官僚法西斯反动统治政权,使之进入于独立、民主、和平、统一,达到富强康乐之途的会议。由于这个会议,古老的、专制的旧中国,将变成为人民的、民主的新中国!”
1956年2月,在九三学社第一届全国社员代表大会上,许德珩在社务报告中指出:“因为在我们伟大的新中国里,真正要求民主的必然归趋于社会主义民主,真正追求科学的必然归趋于革命的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爱国、爱人民的必然归趋于无剥削、无贫困、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
60多年前,许徳珩先生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说,“五四运动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三十年前的运动,到现在虽然有值得我们纪念不忘的地方,然而时代是前进的,今日的世界,今日的中国,从进步的方面说,都不是“五四”时代的,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也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
二、周培源:民主与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培源先生的一生是对九三学社民主和科学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内涵的最佳诠释。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民主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组织领导中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点。做科学工作、做教育工作和人生旅行 ,离开了这一条就会走入歧途。”这是他对科学真实诚恳又深刻独到的见解。
周老在总结自己做人做工作时说:“我做科学工作、做教育工作和‘做人’的‘秘诀’,也就是我数十年所信奉的格言‘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锲而不舍就是像锥子一样,数十年紧紧地锥住它,就是钢板也会锥出个孔来。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总是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直到他已进入耄耋之年,在很多人看来早已功成名就,本可颐养天年之时,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散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只要一回家,不是坐在书桌旁打字,就是专心致志地推演公式。
培源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个正直的、有高度责任感的世界主义者。1970年4月,陈伯达找周老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周老以科学精神捍卫科学,旗帜鲜明地表态:“狭义相对论已被事实证明,批不倒。广义相对论有争议,可以讨论。”“讨论,也是物理学家的事。”直接把陈伯达顶了回去。周老完全是凭着科学家的良心,说的是自己的真心话。他是“高举科学的骨头前进”的科学家,不是察言观色的“气象学家”。
“四人帮”推行实用主义,轻视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自五四之后觉醒的科学与民主意识,面临着一次空前的危机。深厚的学养与强烈的科学信念,又一次使周老按捺不住心头郁愤,破门而出,他高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大旗,顶着凶猛的潮流成为当时众望所归的科学界的中流砥柱。1972年周老发表《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犹如惊蛰春讯,在国内科学界、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极左思潮横行、形而上学猖獗的“文革”时代,人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的至理名言了,由衷钦佩周老敢于反潮流的大无畏的勇气,能够为人民、为科学仗义执言。文章战斗檄文,有理有论,有胆有识,是对“文革”中泛滥一时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批判,是对反科学的无知妄说的一声棒喝,周老以科学大师的权威,正气凛然的铮臣的风骨,使中国科教界科学民主精神激扬,人们的心绪为之抖擞。“四人帮”找人写文章逐字逐句批判周老此文。 但当时年逾古稀的周老在黑风恶浪面前白发清亮,铁骨铮铮。
1981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发表周老《访美有感——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此文提出,在高等学校里,“‘左’的危害由来已久”。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改革。改革高等教育,不妨从选拔人才(教师队伍),培养人才(学生教育),活跃学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几方面着手。总结经验,认真分清路线是非,团结多数,进行坚决而又稳妥的改革。”周老以他的肺腑之言,深情中寓有锋芒,秉笔直言,真理在手,无私无畏。
1988年,周老以86岁的高龄,赴湖北、四川视察三峡工程。他以一腔爱国爱民之心,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求实和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忠诚耿直,向中共中央多次直陈己见。“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实质上是要不要科学,要不要民主,要不要决策民主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宏观决策问题,除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变化、系统工程等问题。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认真贯彻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方针,只有贯彻真正的广泛的民主,才能取得符合科学化要求的结论。
三、吴阶平: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忠实传承者
吴阶平先生是人称的“大医大公大德”的学者,他的思 想已经远远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独善其身的范畴,而是与党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与社会和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他的人生轨迹始终贯穿着热爱祖国、追求民主和科学、服务人民的红线,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一面旗帜。 “多思,探索,创新”是吴阶平思想性格的基本特征,从幼年起就有了雏型,在协和医学院学习的八年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他学成毕业了当了医生,但看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法西斯入侵大片国土沦丧的时候。善于思考的吴阶平在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和向往,开始和中共地下党接触并在实践中接触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他觉得视野无比开阔,并成为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忠实追随者。
1947年吴阶平到芝加哥大学进修,其导师赫金斯教授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十分赏识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把吴阶平留在美国。但满怀拳拳赤子心、耿耿报国情吴阶平不为所动,他想的是和共产党一起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灾难深重的祖国,并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祖国,为报国有门深感欣慰,从此开始谱写他大有作为的新篇章。吴阶平回到北京医学院后,他勤奋工作屡有创见,未及“不惑”之年已成为我国第一流的外科专家,对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公认为学科带头人。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吴阶平对人生的价值、理想和信念这些问题也做过一些哲理性思考。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共产党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短短几年取得了辉煌成果,吴阶平看在眼里,心潮澎湃。他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也吸取了积极营养,向党吐露了蕴积已久的真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是一个科学家经过多年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作出的严肃选择;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加入共产党后的吴阶平,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成败得失的命运同祖国的最高利益拴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溶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进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施展才智本领,如虎添翼,无尽的潜力喷薄而出,做出了“五年超过十年”的业绩。他时刻惦记着中国医学的前途,始终没有忘记为他笃信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名相已逝而名医犹存,然圣贤精神存乎人心,弥于天地,此诚国之幸也。”、“正其时而逢周公恩来,承教诲而幸遇知音。共国事和医政,恰珠联与璧合。”这是对吴阶平先生人生历程最中肯的总结,也道出了周恩来和吴阶平的交情之深。1976年1月7日,一代伟人周恩来留下了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周恩来临终的留言在吴阶平的心底铭刻了一生,是让他“终身难忘的教诲”,也让吴阶平在追求民主和科学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四、韩启德: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优秀践行者
受命九三主委一职于改革开放春意正浓氛围中的韩启德主委则把九三学社定位为“团结带领全社社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老交替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交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和自觉,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团体,追求爱国、民主与科学,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九三学社历久弥新的政治信念。时至今日,这一优良传统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辉,焕发着时代风采。韩主委可谓是九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优秀实践者。他曾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民主和科学精神,不断完善民主和科学的实践体系。
2003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韩启德对民主和科学的理念进行了创新和提升:要把九三学社建设成为一个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参政党,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九三学社的工作的任务、方针、具体的工作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九三学社将充分利用我们的人才优势,充分发动我们全社的力量来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就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深入地调查研究,为我们国家和政府提出重要的建议。并把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建设目标定义为:有政治远见和政治把握力、有较高领导水平、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充分弘扬民主科学精神、富有创造活力、团结和谐、制度完善,这已完全达到了民主和科学在实践中的应有之义和目标。
韩主委还把科学发展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上来。在2003年视察三江源生态区时他强调,三江源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具体实践中不能盲目,要有详细论证和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同时,三江源生态治理还要特别重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要解决好当地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问题,既要保护生态,又不能忽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另外,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治理中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开拓与国际间的合作渠道,以保证和加快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的步伐
2012年,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韩启德寄语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欲修学先立身,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励精图治、勇攀高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培育中国风清气正的学术批评的风气和土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
2013年12月韩启德做客新华网谈九三学社的工作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时强调:九三要一直秉承爱国、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因为九三学社的社员从历史到现在,始终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纽带。九三自己努力要做,也是最后实际体现出来的,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参政议政,为国家发展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建言献策。
当今中国正处于努力追寻自己中国梦的前行道路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作为参政党,九三学社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善于运用哲学思维考虑问题、谋划工作,不断传承、深化和创新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紧紧围绕执政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履行职能,为国家的强盛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