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3-05-10 00:00:00 

 九三学社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吉首大学    唐莉敏

    

    九三学社是上个世纪30四十年代建立并逐步发展的民主党派。她的成长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

    一、九三学社的创建者自觉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科学精神一脉相承。

    九三学社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主要成员是“五四运动”中的领袖人物和积极分子或抗日民主运动的进步人士。创始人许德珩、潘菽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因此学社带有浓重的“五四运动”的影子和色彩,它的名称中有“民主” 与“ 科学”二词,这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揭举的两面旗帜。其政治主张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倡导“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积极响应中共“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张,主动地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中去,在促进民主政治和团结抗战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二、在中共关心下“九三学社”应运而生,其政治主张与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一致。

    (一)《新华日报》帮助九三团结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九三学社建立打下基础。九三创建者与《新华日报》关系密切,各项活动得到支持与指导。《新华日报》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的报纸,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时的《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汉年是潘菽的堂弟,因此之间的联系自然方便,民主科学座谈会通过潘菽的介绍和联系而同中共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筹备成立九三学社的过程中,潘菽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曾经分三批介绍了一些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参加九三学社,对形成九三学社的组织特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央大学教授梁希,一次偶尔机会读到《新华日报》,如久旱逢甘霖,听说潘菽与该报关系密切,就主动接近潘菽。后又邀一些朋友一起座谈,了解延安方面的政治信息,后来又增加了学习马列主义代表著作的内容,这就是“自然科学座谈会”。他们与《新华日报》有了密切的关系,在中共的教育下,大家觉悟不断提高,对中共产生向往之情,主动要求到延安参加革命。后许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民主科学座谈会”。

    (二)毛泽东的亲切接见,给九三创建者巨大鼓舞。

1.接见许德珩夫妇。

上世纪20年代,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许德珩、劳君展与毛泽东有源远流长的亲密友谊。他们一起参加“新闻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可谓“志同者道相为谋”。在红军长征刚到延安的困难时期,许德珩、劳君展夫妇托人给毛泽东带去了怀表、火腿、布鞋等物品,毛泽东在回信中说:“衷心感谢、不胜荣幸!我们与你们之间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许德珩夫妇得到毛泽东接见。他鼓励许德珩要把座谈会搞大、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打消许德珩担心人少的顾虑。

    2.接见梁希、潘菽、金善宝等科学家。

    毛泽东感谢重庆科学家为延安提供的气象资料,感谢对延安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特别就大家“苦闷”的问题进行一一答复,解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毛泽东的接见对九三创始人以巨大的支持和鼓舞,及时指明了方向,这对九三的建立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共的关心下,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民主与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新华日报》特作报道,并刊登了大会的几个主要文件《成立宣言》、《基本主张》。这些文件精神是:坚持“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基本精神,为民主科学而奋斗,反对国民党的官僚政治和内战政策,争取和平、民主,建立新的经济制度,谋求发展科技和普及教育等,这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的精神是一致的,同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建国”方针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国共和谈和旧政协期间,九三学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反对内战,反对独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性。

    国民党发动内战,九三学社坚决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不承认国民党召开的伪国大和所制定的伪宪法,1946年,九三学社和在重庆的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呼吁书,呼吁全民制止伪国大。

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许德珩奔走于北平、南京、上海之间,联络各地民主力量,共谋反内战大计。学社在这一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反独裁、反内战的宣言和意见。如《为国际民主胜利周年纪念宣言》、《对时局的六点意见》等。

    共产党撤离北平后,九三学社积极配合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参加民主运动,营救、保护进步人士。利用合法形式,扩大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宣传。著名的“三教授”事件:北平各进步师生举行“纪念黄花岗先烈大会”,国民党亮出不惜血洗姿态,九三学社许德珩、袁翰青、樊弘三位教授依然受邀到会演讲,旗帜鲜明、正气凛然,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当权者搞“行宪国大”的反动本质。这充分反映了九三学社在国共两党斗争中一贯坚持的原则立场。

    四、建国后,九三学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践上作出积极努力。

    1950年九三学社召开了建社以来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会议在中共统战部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充分讨论,明确了建国后九三学社作为新民主主义政党的性质。还明确了九三学社以政协会议《共同纲领》为社的纲领。在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对社的性质做了阐述“九三学社是以小资产阶级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成分的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政党,是中国人民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并教育广大的文教科学工作者为彻底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

    九三学社明确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组织成员参加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卫生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

    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九三学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九三学社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我们来看九三学社的优秀代表。

    九三学社先后拥有16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成员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九三学社社员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思想上,积极向上,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始终。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放弃个人的利益。

    总之,九三学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进程中,坚持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指导实践,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健康成长,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的同盟者与合作者。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