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1-09-26 16:47:33 

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九三学社益阳市委    李序曲

发布时间:2011-09-26

 

益阳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益阳市委副主委、益阳市水利局质监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彭建军反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抗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但当前小农水设施先天不足、标准不高、功能退化现象突出,很难适应当今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推进。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1、工程年久失修,服务功能退化。

现行的小农水工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标准不高,建后又长期带病运行,缺乏维护,导致工程严重老化,功能严重退化,效益急剧下降。老百姓把小农水工程现状形象地形容为“山塘像碟子、渠道像笛子、水库像池子、机埠像叫花子”。

山丘区由于塘堰、灌渠淤积或渗漏,小型水源工程蓄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幅度下降,导致灌溉保证率不高,受益面积大幅减少。如某市的三个乡镇,耕地面积分别为4.35万亩、5.38万亩、5.12万亩,历史最高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3.93万亩、4.3万亩、4.35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已分别下降为3.11万亩、2.95万亩、3.13万亩,灌溉面积分别减少了21%31%28%

湖区小型灌排机埠老化失修,沟渠淤塞严重。有的沟渠不仅没有一点调蓄能力,甚至连基本的通水要求都不能保证,农田受渍之时,“远处一片白,机埠没水抽”现象十分普遍。20047月,某市湖区在一天的降雨中,受渍面积达142.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0.4亿元。20097月,该市某镇在短短的四个小时的降雨中,全镇就有1.6万多亩耕地全部受灾,其中8000多亩西瓜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3100万元。虽然暴雨强度集中是受灾的主要原因,但内排机埠不能正常运转、沟渠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却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2、工程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需要。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原来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自主建设,历史欠账过多、先天不足、配套性差、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工程性缺水严重。如丘陵山区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匮乏,有的灌区有支渠无斗渠;有的有农渠无毛渠;有的机埠能用,但渠道不通;有的渠道上游能过,可下游不通;有的灌溉渠道仍为土渠,渗漏严重等等。灌溉水平远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许多耕地仍然“靠天吃饭”,如桃江县武潭镇“天水田”达2万亩,石牛江镇达1.43万亩,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影响粮食安全。据对本省几个地市的调查,目前,各地山丘区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5-0.4,远低于0.55-0.65的节水标准系数;湖区排涝标准也达不到十年一遇三日最大降雨180mm三日末排至农作物的耐淹深度。

3、缺乏综合规划,投资效益不高。

由于各种建设工程项目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工程建设各管一段,缺乏综合、统一、全面的规划,加之地方财力薄弱往往没有完善配套资金,所以普遍存在国家投入多少,就建设多少,使项目建设留有尾巴,造成部分项目建了水源没钱建渠道,或者建好了田间工程缺水源工程,有的灌溉渠道建好了,但排水渠道、排渍泵站无钱兴建,投资效益和工程效益不高。

4、农民参与太少,管护责任不明。

一方面,各项目主管部门成了建设主体,而本应为建设主体的受益区群众却成了“袖手旁观者”。另一方面,归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民缺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习惯用“大锅水”,只用不管,因而小农水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落实。绝大多数小农水设施处于“吃老本”状况,老化失修严重,甚至丧失功能。

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农水工程是保障粮食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小型农田水利的建管机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整合资金、综合规划,建立协调监管机制。

一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二是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组织编制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所有与农田水利有关的项目建设,都纳入综合规划范围,并应以有关专业规划相衔接,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提高效益。三是由政府牵头,明确专门的机构协调规划的综合、项目的安排、资金的整合、建设的监管等。

2、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全面创新政府引导机制。

一是加大争资力度。各级涉农资金建设部门要积极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争取对我市小农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市县两级财政资金配套力度,要把小农水建设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三是鼓励社会捐资、吸纳民营资本和其它资金办水利。四是地方政府切实负起小农水设施建设的引导和督促责任。

3、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建立农民自主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点多面广,必须紧紧依靠群众。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要求,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农水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主体。凡是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要实行“一事一议”,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凡是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要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投”等措施,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4、建后管护、成立组织,建立长久效益机制。

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建后工程的管理,进一步明晰工程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应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推广桃江县的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管理模式。桃江大栗港镇已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9个,涉及7个村197个组,拥有会员4729户,灌溉稻田16353亩。每个协会实行一把锄头管水,管理有制度、用水有合同、维修有计划、收缴水费有办法。同时,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划归用水户协会组织。对经营性的工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行企业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处,管好一处,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走上良性运行发展轨道和长久发挥效益。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