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理性地为中小学生“减负”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10-01-25 00:00:00建议理性地为中小学生“减负”
九三学社岳阳市委 杨善
发布时间:
自古中国就有“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使得社会上形成了对高文凭盲目的崇拜和攀比风气。很多孩子从小被父母和社会要求十年寒窗为“功名”苦读,考上好大学,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虽然高考制度是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解决就业问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就业总体是与文凭成“随高就高”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基本正义的一方面,是起码的相对公平。但是这种“唯文凭论”给天真的孩子带来的压力是成人们始料未及的。最近几年,媒体多次报道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而厌学甚至轻生的案例,给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打上问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中小学生“减负”呼声四起。有统计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就学生“减负”出台过30多个文件,不能说对此不重视。但现在是,孩子的反馈却是愈减愈重,这课业负担依然如同如来压在孙悟空头上的分量,超重且让人头疼。就小学二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作业多,写字慢,平均用在写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要1个半小时,还要花上半小时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说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们,是家庭成员中最辛苦的人。
当然,由于我国人口多,生存压力大,使得家长本身就要求孩子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关于教育的减负博弈就总是在一个迷宫里打转,找不到好的出口。
就教师而言,“减负令”也让他们两难,减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自身的考核就会受到影响,学校的“声望”也受到影响,在这种体系下,你让教师快乐减负,但应试教育的绳索绑得紧紧的,一头是孩子,另一头是教师。孩子因学业重而“厌学”,老师因工作压力重而“过劳”。
为此建议:
1、均衡教学资源,财力、人力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取消示范高中,实验学校,扼制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2、切实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好的教师教孩子,一遍就行,差的教师教孩子,恐怕要五六七八遍,师者的素质对于学生学习时间的占用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就是学校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
3、减负的关键是教育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实行考试制度改革。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可以不考试,至少不是关键性的考试。
4、最重要的是对教师建立一套真正好的考核制度,将落实学生减负要求情况纳入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既要使得教师让学生学与玩的时间处于一个“黄金分割比例”,又要让教师快乐起来;既要让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提高了自身素质,又要让学生快乐成长;既要让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又要让学校不为成绩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