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气象事业第一任局长涂长望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9-10-20 00:00:00新中国气象事业第一任局长涂长望
九三学社张家界市社员 邵如喜
发布时间:
60年风云变幻,60年奋斗探索,新中国气象事业突飞猛进,让我们一起重温新中国气象事业所取得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努力把老一代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丹、患难与共的政治信念、崇高民主科学、甘于奉献的高尚风范发扬光大,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每当谈起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时候,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之一,这个人的名字被人频频提起——涂长望。
涂长望(1906年10月28日—1962年6月9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气象学家。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并被选为理事。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军委气象局成立后,负责统筹全国气象业务。涂长望按照中央“分区建没,集中领导”的原则,陆续在各大军区成立了气象处,在各省军区成立了气象科,在迫切需要气象工作配合的特种兵内,成立中央和军区的气象科或气象室,在民航局内成立了气象室。1951年,他在北京组织召开的首次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各级气象台站的领导体制和职责范围。1953年,气象局转为国务院建制后,又相继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气象局或气象台。1958年,在桂林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并确立了“专(区)专建气象台、县县建气象站”的建设原则。涂长望在健全各级气象组织机构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气象局的建设,设立了中央气象台、气候资料室、气象研究所、业务管理处等机构。这些组织机构的建立,保证和推动了全国气象业务的全面开展。各个台站的观测业务是全国气象工作的基础,涂长望狠抓这项带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1949年,我国仅有101个装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气象台站。涂长望一面组织接收、整顿、恢复原有台站工作,一面大力发展新台站。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布局合理的气象台站网。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地面观测业务已达到当时世界水平,高空网的数量已达到国际标准。
涂长望精心组织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积极发展科研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推动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试验研究。首开先河,倡导发展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气象卫星已上天。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气象局与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气象资料室,大力发展天气预报以及对民航、海运、渔业、盐业、农业、林业、水利、厂矿和铁道等灾害天气预报,积极谋划海洋、环保、水文、地震等气象业务,在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方向。
涂长望作为国际著名的教授、科学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贡献了重大的科学成果。在他的倡议下,组建了北京、湛江、成都三所气象学校和我国第一所高等气象院校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并大力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气象教育工作。
涂长望对我国气象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无论是任教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还是担任中央气象局局长,都十分重视对祖国气象人才的培养。他所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施雅风、叶笃正、谢文炳等。
发展我国气象科学事业是涂长望毕生的追求,他以满腔热情和非凡的组织才能投入到开创我国气象事业的实践中去,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为共和国建立了功勋。
涂长望为国、为民、为真理献身的高尚品格赢得了科学界人士的广泛尊敬,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一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盲从。50年代初,全国学习苏联,气象部门有专家发现苏联的平流动力理论不适用于我国,这在当时极易被视为政治问题。涂长望不顾个人安危,支持和鼓励专家学说。二是严于律己,关心他人。他在曰常工作生活中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总是克己奉公,赤诚待人。他对自己生活清俭,只想为国家分忧,对别人则关怀备至,工农干部因不懂气象业务焦急,他深为理解,为他们安排时间,聘请名师,并亲自任教,终使他们由外行变成内行。面对福利、待遇,他总是考虑同事,在“左”倾路线干扰时,他挺身而出,保护了一批同志,使他们免于受难。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由于长期的过度操劳,加之身心创伤,致使他在有为之年就绝症缠身。1958年,他的脑干瘤在恶化,步履艰难,视物模糊,但他仍忍辱负重,继续拼搏。1959年他病重到杭州疗养,途经上海时还登上几十米高的铁塔,要亲眼看看他主张引进的测雨雷达。
郭沫若在惊悉涂长望去世后,当即赋诗一首《挽涂长望同志》:“同君屡次赋欧游,才干堪推第一流。肝胆照人风酒脱,心胸涵物韵容休。戡天志在争民主,返日戈挥夺自由。努力一生老懈怠,令人长忆旧渝洲。”这就是涂长望一生的写照。(作者系张家界市气象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