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9-10-20 00:00:00 

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九三学社张家界市委    胡慧萍

发布时间:2009-10-20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文章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结构特征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建设性地提出了巩固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新思路。

关键词: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植根于中国土壤,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多党合作制度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却又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增强共产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结构特征

从政党制度结构上分析,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一元化的政党制度结构模式和多元化的政党制度结构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是一党独揽,也不是多元竞争,而是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我国别具一格的政党制度结构,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我国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结构,具有其显著的结构特征。

1、结构的稳定性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根本

在社会利益日益分化、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近现代国家,一元化的政党制度结构形式上的集中统一却潜伏着内部的不稳定,容易被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势力所摧垮。[1]而多元化的政党制度下的多个政党因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各个政党实力之间的此消彼长,也会因政党之间的分化、离合而导致政党制度结构的失衡与动荡。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呈现出一个“同心圆”结构,中国共产党以其自身的先进性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成这个“同心圆”的中心点。八个民主党派以其各自的进步性和广泛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而构成这个“同心圆”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同心圆”结构在时空运行中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进行多党合作的根本。

2、结构的包容性是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

一些国家的一党制在法律上剥夺其他政党存在的合法性,国家只有唯一合法的政党存在。这种在法律上只保障一个政党存在的体制,具有绝对的排斥性。在一党独大的政党体制下,一些实力弱小政党的存在虽然是合法的,但也被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在多元化的政党体制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个政党之间的竞争是公开的、平等的,但在竞争中失败的政党则沦为在野党或者反对党,就失去了参加组建政府的资格。[2]从这点上看,多元化的政党制度结构也具有相对的排斥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结构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协商和通力合作,既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这样的政党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进行多党合作的关键。

3、结构的和谐性是多党合作制度的保障

我国的政党制度结构没有“在朝”、“在野”之分,也不存在反对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政党之间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和谐共生。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各政党中处于政治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目标;三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共同奋斗中,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四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五是在国家政权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行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组织领导、行政领导。组织上独立和政治上统一,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内部结构的和谐性,是进行多党合作的保障。

二、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面临的历史机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新中国建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制度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当前,国际社会依然动荡不安,世界金融危机的暴发又给社会经济、政治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既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己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3]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它在发展中不仅可以而且能够融入世界经济,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也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己经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方面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体现出巨大优势,在客观上为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基础。同时,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也受到我国政治制度的调控和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充分显示这一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交相辉映、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物质基础。

3、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根本保障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4]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架构,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这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

4、文化建设的不断繁荣,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条件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虽然世界文化不断融合,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将会永存,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民族的精神,将会给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支持与提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社会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高度认同和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正确思想的指导,而且会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发展、创新和升华,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中的文化基础与条件。

三、巩固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5]这就使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框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基本途径和新的思路。

1、从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科学地认识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前提,是我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条件,也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客观因素。实践表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将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和完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之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同时也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任何一种新的政治文明对旧的政治文明的借鉴,都会从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中吸收有益成果,而从其局限性中吸取教训。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它可以而且能够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的成果。我们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抄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借鉴”是坚持从国情出发,不仅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而且努力实现人类有益成果的本国化,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经过改造消化吸收,经过选择为我所用的过程,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达到借鉴和发展的目的。

2、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党派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搞好新老交替、实现政治交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等均发生了变化,参政党自身建设难度增大、任务更重。能否把握好参政党的性质和参政党建设的政治方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进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这使领导班子的知识和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领导班子建设带来新的活力。但从政治经验、政治阅历、政治把握力以及个人威信方面看,还有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提高,更快地成熟起来。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3、推进多党合作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表明,不对合作、协商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提出量化要求,没有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没有各方面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没有具体的制度保障,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制度化建设是解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本保证,是增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功能的客观要求。当前,应着重从内容、运作和保障等方面入手,具体规定哪些内容由哪些级别协商,何种形式协商,以及协商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结果的答复和处理等;具体运作上把协商监督的活动纳入党政部门相关的工作程序中;以法律保障作为后盾。只有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合作和协商更加科学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深化,随着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更多内容将会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并使基本政治制度纳入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

4、迎接机遇与挑战,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针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杂的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挫败敌对势力对这一制度的挑战,聚精会神地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把民主党派建设好,使这项制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努力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多党合作格局,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

 

四、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将始终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并在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进一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陈 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4):8687

[2]胡洪彬.近年来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研究述评[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5559

[3]韩树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J].参政党研究,2009(3)1718

[4]张衍前. 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创设价值[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1114

[5]孟凤英. 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发展经验与前景展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6365

 

作者简介:胡慧萍(1972-),女,湖南安化人,吉首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家界九三学社社员。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