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通大湖南路,重构湘潭商业格局的建议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9-08-19 00:00:00拉通大湖南路,重构湘潭商业格局的建议
九三学社湘潭市委 胡瑞云
发布时间:
有位湘潭大学的老师问我们:湘潭的商业中心在什么地方。我们想半天也没有找到湘潭的商业中心,到底湘潭的商业中心在什么位置,一般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商业中心,但是在湘潭就没有商业中心,因为商业中心应该是一个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动的。湘潭的商业很分散,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转移,没有一个固定的商业中心,象七十年代的解放路,八十年代建设中路,九十年代的沙子岭,现在的韶山中路,而老湘潭人以及在外的湘潭老人在记忆中的只是湘潭的正街,湘潭的正街就是现在的中山路,湘潭的正街从明清时代就已经闻名全国,湘潭的正街主要指湘潭的熙春门到窑弯这一段,过去所说的长沙十万家,湘潭十万船。就是指这一带的河边帆船云集,商贾如云,湘江河边的繁荣,使得正街的商铺如林,在这条路上集中了药材,粮食,棉布,毛料,绸缎,竹器,雨具,铸造,文具纸张,油烟,酱货,。。。。。。几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如: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所产的药材,基本上都是通过湘潭发送到全国各地,也就是说湘潭是一个全国药材的主要集散地,湘潭的铸造业也是很有名的,湘潭生产铁锅,炊具远销很多省份,湘潭的雨具也是非常有名,有一句民谣是这样描述的:湘潭的木屐,易俗河的伞,益阳的妹子过得选,说明湘潭的手工业是很有名的。湘潭的酱菜业也是非常有名:如龙牌酱油,紫油姜,紫油萝卜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湘潭的鱼苗也远销周边几个省,由于湘潭的商业发达,湘潭的小吃也非常有名,如洞庭春的包子,协华西的脑髓转,维生的米粉,九如斋的灯心糕,发糕,臭豆腐几乎到处都有。这条街就是湘潭的商业中心,湘潭的商业中心,以它为中心向周边的城市和乡村辐射,延续了几百年的商业文化,积聚了不少商业精英。使湘潭在国民党时代就有小南京之称的美誉。由于湘潭的建设发展使得湘潭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转移,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湘潭的布市的兴起使这条街重新焕发了青春,似乎又有恢复成为商业中心的趋势,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使布市发展壮大,而采用规范市场的措施,布市的北移,不仅埋葬送了全国三大布市之一的湘潭布市,同时也使中山路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今天中山路现在已经没落了,变成了废品一条街,和塑料制品一条街。这除了与水路运输萧条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道路的不畅引起的,从中山路的起点到大桥只有三条道路与人民路相接,准确地说只有两条路与人民路相接,对于机动车辆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在今年中山路改造完成后,紧接着进行人民路的改造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人民路改造期间,原来经过人民路的车辆被要求改道经过中山路,行驶了几天就发觉交通不畅,由于交通不畅造成中山路商业不可能发展,所以发展中山路的商业,只有解决交通不畅的问题,才有可能发展中山路的商业,从中山路的结构来看,中山路与人民路并行,所以只有将中山路与人民路的通道打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要全部打开这些通道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要打开得正确,只要打一条通道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即打开大湖南路,这条大湖南路,全长只有280米,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条路上的居民不到60户,其中有大部分是公产房,拆迁任务并不大,这2000年修大湖中路就准备修大湖南路,很多居民已经进行了搬迁,不知什么原因,没有继续修下去,所以搬迁出去的居民又搬回了,可见大多数人们是拥护政府建设的。
从湘潭几十年的商业变迁来看,没有一个商业中心是成功的,究其原因:这些新的商业中心缺乏商业中心的文化底蕴,象长沙就只有黄兴南路具有商业中心的文化底蕴。其它地方就不具有商业中心的文化底蕴,所以改造后的黄兴南路还是长沙的商业中心。湘潭要有自己的商业中心,必须重新考虑湘潭的商业的格局,利用中山路的商业中心的文化底蕴,将人民路,韶山路,建设路,宝庆路的商业综合起来,打造湘潭的商业中心。
余认为湘潭的商业中心缺了中山路商业中心的文化底蕴,就无法构建一个完整的商业格局。为了使湘潭有一个完整的商业中心,建议拉通大湖南路,将孙中山路昔日的繁荣找回来,重新构建湘潭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