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医疗卫生的建议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9-08-11 00:00:00发展社区医疗卫生的建议
九三学社湘潭市委 肖洪武
发布时间: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放开搞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增长很快,一度缓解了当时存在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机构重叠、条块分割、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显现出来;同时,公立医疗机构趋利现象也突显出来,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人群缺乏医疗保障,难以得到基本卫生服务。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7年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
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据有笔者在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卫生医疗目前大致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质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另外就是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人都有种如果生病,要么到药店买药“自己看”,要么“还是到大医院看”思想。因此,市大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很少有患者问津。还没有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这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区开展医疗服务有几大好处:能够合理分流门诊病人,现在的看病难,最突出的是到大医院排队挂号难,实际上在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由社区医生转诊,这样社区医生能够帮助你找到更合适的医院和医生;费用低,社区卫生医疗的特点就是能够保证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得到有效和价格低廉的治疗。如果有人出现一些症状,直接就到大医院,挂号难且不说,同时按大医院的服务模式,必不可少地要做一些检查,这样费用就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而这些对于一些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来说,在社区就能得到最基本最方便最为贴心的医疗服务,远远强于去大医院就诊。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发展不仅夯实了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网底、降低了医药费、有效控制医保费用增长、提高服务质量,还使医务人员能够主动“下站点、进家门”,提供比较优质的全科团队服务,与居民交流多了,有效服务时间延长了,医患关系也进一步得到融洽。
近几年来,我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仍处于初创阶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社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服务仍难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发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几点建议:
1、必须健全服务网络,加快向社区转移卫生资源,用好现有资源;引进优质资源,允许、鼓励大中型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的作用。鼓励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参与建设多样化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的内部结构,确定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的设置数量及其应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加强预防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工作的指导,实行分工协作;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
2、广泛开展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提高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人员质量,切实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等预防保健工作。
3、加大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财力投入,使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真正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工作做实,基本做到“大病上医院、小病解决在社区”的分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