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中大量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和建议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9-07-06 00:00:00对集中大量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和建议
九三学社湘潭市委 周游
发布时间:
内容提要:文章以扩大高速公路投资为例,分析了集中大量投资应对金融危机、遏制经济下滑的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剖析了集中在某一领域、某一区域、某一时段不平衡大量投资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投资必须遵循符合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关键词:投资 符合性 均衡性 有效性 可持续性 社会发展
一、扩大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意义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遏制实体经济下滑,这是全球当前高度重视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各国采取的办法有所不同,但以增加投资振兴实体经济为主轴,通过刺激内部消费、加大出口的途径来化解危机,这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方法,我国也不例外。
作为落实中央总体部署行动较快的我省来说,省委、省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危机期就是经济“弯道”期,率先抢抓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投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果断将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计划由3500公里增加到5800公里。所采取的这种“弯道超车”加大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方式便是最好的例证。
按照规划2008年至2009年全省开工建设32条高速公路,其中2008年新工18条高速公路,年开工总里程达2135公里,总投资额约1450亿元,是前10年的总和。今年正在和将要开工14条高速公路,年开工总里程达978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和投资规模在湖南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不多见。作为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的湖南来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确是一步好棋和快棋。它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笔者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分析:
先从促进就业来说,湖南省劳动厅赵湘平厅长算过一笔账:每一亿元高速公路投资可直接产生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产生2200个就业岗位。今年湖南380亿元的高速公路投资,这就意味着可直接产生70万个就业岗位,间接产生80万个就业岗位。按人均1.5万元的年收入计算,理论上因高速公路建设年内全省可增加个人消费能力225亿元。这对扩大内需将作出巨大贡献。
再看资源的利用方面:交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关昌余副院长曾作过这样的统计:每修一公里高速公路,约需钢材用量是500吨至1500吨,平均用量约1000吨;水泥用量是0.4万吨至1.2万吨,平均用量约0.9万吨。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统计估算:每用一吨水泥,砂用量约为1.7立方米;碎(砾)石用量约为2.5立方米。这样,每修一公里高速公路平均砂用量约为1.5万立方米;碎(砾)石用量约为2.25万立方米。这是说:未来三到四年里湖南的高速公路建设将耗费钢材约313.3万吨;水泥约2801.7万吨;砂约为4669.5万立方米;碎(砾)石约为7004万立方米。这对相关厂矿、地材开采者、供应商和物流业等开辟巨大市场。
显然,这种以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的方式,不仅能确保在金融危机中仍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有效的,而且还将给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职工、农民工和相关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机会,不容置疑这是可取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靠短期内占用未来资金扩大投资发展经济,是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从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源的美国来看,正是无节制的大量投资,埋下了今天殃及全球的祸根。2005年,美国GDP为12.5万亿美元,投资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股票投资市值为20万亿美元,超过GDP60%。正是从这种无度而太多利用未来资金扩大投资开始,各项金融指标被泡沫化,并不断累积,造成了今天的全球金融动荡,严重影响着全球的社会发展。
而且象我省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这一集中在某一领域、某一区域、某一时段不平衡大量投资的方式也正在体现它的不足。
二、集中大量投资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来看:
仍以高速公路所用砂、砾石材料为例,笔者所在的建设地永州市是湖南高速公路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从去年到今年,先后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二广高速的永蓝段,永州境内全长145.146公里;厦蓉高速永州段(郴宁部分及宁道全线),永州境内全长110.05公里;道贺高速永州境内全长51.582公里。永州境内新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为:306.78公里。按照上面同样的方法估算:未来三到四年将耗用砂约为:460.17万立方米;砾石约为383.5万立方米。两者年均用量合计为:281.2万立方米。
永州境内河流的年补给量能满足这一要求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工程建设(不仅仅是高速公路)需要大量的砂砾,另一方面自然对河道砂砾的补给量远远小于开采量。过度开采的结果是:自然河流堤坝被人为挖空而增高;坝基被破坏;自然的流向或被改变;抗冲刷能力减弱;受浸蚀失稳风险增大;灌溉水位严重降低。将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二)、从对地方能源的利用方面来看:
根据永州市2008年度统计资料显示:永州25家电力生产企业的年发电量为26.93亿千瓦时,而永州市的全部规模工业年消费的电量是:44.55亿千瓦时,电能自给仅占规模工业消耗电能的60.45%。永州市的原油及成品的供应其自给率是零。这就意味着永州市的能源供应本已相当紧张,对外部依赖性很强。问题是:高速公路的开发建设,同样有赖于电力、原油的供应。面对这一突出矛盾,地方尚缺乏有效应对的相应机制和措施。这样,因高速公路在永州地区大量开工修建,争夺和占用地方能源,一方面严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因当地能源严重不足而影响高速公路的顺利实施。这一矛盾在开工之初已相当突出。
(三)、从对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来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今年高速建设所投入的380亿元投资,要求社会劳动力市场能提供70多万的劳动力。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大量的产业工人会流到建设劳动力市场,几乎在数量上已相当可观。但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所体现的高标准、高安全风险“二高”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劳动力必须与其建设特殊性相适应:必须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施工情况和场所安全有所认识;必须是具有一定的专长;必须能适应野外施工作业环境;必须对其工艺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确保其生产过程中不至于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才能确保国家投资能形成满足质量要求、安全可靠的社会产品。
但实际情况怎样?经笔者对永州在建的部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调查了解:因合格劳动力资源市场供量不足,导致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因自身不具备相应素质、不适应生产要求、工作效率低下、自身回报收益不高而在大量流动;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建设所需的特质劳动力又严重配备不足。产生的恶果是:建设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承包人人力成本增高;工程进度很难按预期目标完成;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四)、从原材料的供应分析:
高速公路建设所用工业产品,主要有水泥、钢材。
先来看水泥:永州境内的306.98公里高速公路,三年内所需水泥量按估算约为276.1万吨,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增加水泥需求量约为100万吨。这基本是湘南地区唯一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东江金磊水泥有限公司的年产量。十分巧合的是:湘南地区的高速公路所需高品质的水泥,绝大部分就是由东江金磊水泥有限公司提供。但该企业还同时承担衡阳、郴州等地区的在建高速公路部分水泥供应。这种水泥产量供不应求的情况在水泥用量不是太大的前期已相当突出。供不应求的结果是:水泥供应不及时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尤其严重的是水泥刚从生产线下来便直接进入施工现场拌制砼;安定性很难有保障或导致砼提前水化,砼出现塑性裂缝的可能性增加,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和品质。
再来看钢材的供应:也存在着类似的尴尬。因钢材供不应求,不仅要求生产厂家超负荷生产,正常生产工艺受影响,品质下降。4月份以来湖南钢材市场出现的某知名钢铁企业所生产的几个批次的钢材在检验时出现的钢材屈服强度达不到标准要求,材质品位在下降,便正反映着超负荷生产所带来的恶果;另外也给不法中间供应商以次充好或偷梁换柱创造了市场,大大增加了承包人对钢材进行自检、监理工程对钢材监控的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了导致质量隐患出现的风险。
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又将依托什么?原材料得不到及时供应工程进度又将依托什么?虚高的施工成本对正在处于危机中的施工企业将意味着什么?同样的投入而物化的产品在减少对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经济将意味着什么?
已不必再赘述,这种通过增大投资来振兴实体经济、化解金融危机的方式是不容置疑的,笔者举双手赞成,毕竟危机状态下必须有特殊的应对处理措施。但是将大量投资在短期内向特定领域、某一区域,在较短时段内投放便值得商榷了。
作为投资决策者:在对社会投资做决策时,考虑对特定领域、某一区域,选择在较短时段投资,综合考虑其客观需要、现实意义和对现实经济的拉动作用本无可厚非。但既然是社会投资,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角度决策投资领域、区域,选择合适时段便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投资是否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是否能实现投资的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等方面,事前开展对投资所依赖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作分析;对等额投入能物化成多少生产要素和形成多少产品作比较;对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影响作评估。而且在当今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和地区发展严重失衡、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现实情况下;在提倡“两型社会”建设,强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的投资决策者有全局的视野、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眼光。必须认真研究经济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各种依存共生关系,彻底走出将投资目标紧盯经济效益;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混和一谈的怪圈。让社会投资真正起到既拉动现实经济增长,又能确保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不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对社会性投资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一)、投资应遵循符合性原则
所谓符合性,指的是投资要实现目标,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与其所依托的自然、社会资源承载力相符合;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符合;必须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合。不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可能带来如下不利影响:
(1)不符合性投资对现实经济影响:
在某一区域对形成特定产品的资源的大量和集中使用,必然导致相应资源供不应求。为应对这一变化,市场价值规律将向价格注入一定 “泡沫”;为满足生产需要,施工企业往往会在更大范围组织资源,这将增加采购运输成本,由此衍生的虚高资源成本,使同样的投入物化的生产要素与产出总量大大减少。
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若出现供不应求,不但会导致资源成本虚高,而且最致命的是国家重点工程将面临由缺乏相应技能的劳动者来组织实施的局面。必然的结果是工作效率低下;技术标准难于执行。不仅投资成本会增加;进度计划难于实现;社会产品的最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劳动者将面临在自身制造的隐患里求生存的尴尬。
另一方面,这种因投资取向不以自然、社会资源承载力为依据的投资,导致地材和劳动力资源因供不应求,短期内产生的虚高成本,无疑将使正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将更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
(2)不符合性投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若违背资源承载力相符合原则去进行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一旦超过其补偿再生能力,自然的平衡便将被打破;地下和灌溉水位的下降,直接导致的是地表植被覆盖的数量和质量、水土的流失……完整的生态链将遭到崩解;最终自然将回馈人类一个恶化的生产、生存环境。
同样,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无度利用,引起的后果将是后续的社会发展势必很快失去依托。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缩短;让可持续发展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若投资与现实客观需要不相符合,必然背离社会生产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现实消费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目的。片面将投资与经济效益或经济增长指标挂钩,便永远走不出金融危机的藩篱!必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和科学发展的理念相悖。
因此,投资必须坚持符合性原则。
(二)、投资必须遵循均衡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均衡性,指的是作为社会性投资,既要顾及当代全社会平衡发展和世代永续发展要求;又要顾及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和选择合理的投资时机。具体来说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性投资要立足本代人的公平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实现他们要求获得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即要给他们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公平的发展权。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失衡,既是过去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累积,同时也应当成为扩大投资解决金融危机的切入点,把它作为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社会资源的均衡利用;才能真正全面提高社会对消费的需求。
二是社会性投资要立足代际间的公平发展。
这就要求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永远将自身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环,去考虑当代人的发展。
三是社会性投资要立足公平分配投资资源。
公平分配有限投资资源的提出,笔者认为:
(1)、对某一领域的投资,要从不同地域上去均衡。因为专门领域的投资,它所依赖的资源有其特殊性,而某地区的特定自然和社会资源又存在其有限性。不能因资源供应量与投资需求不相符而影响投资过程的效率和最终效益;也决不能为实现投资目标而采取掠夺方式过度利用和破坏环境。应该极慎重的对待在局部地区、某一领域超出资源供给量集中投资的问题。
(2)、对某一地区的投资,要从不同领域去均衡。不宜集中在同一区域大规模投资同类项目。这既是地域资源、能源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应该看到:因同类项目的大量短期投资,必然拉动相关产业以更大规模,更大的投入去应对这种变化。可是一旦这种拉动的主因在短期内丧失,相关产业必然紧随其萎缩或消亡。这将导致不能物化成产品要素的工具性投资,在其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提前报废。不但将形成新的社会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区域的永续发展。
(3)、非均衡性集中投资也不利社会的全面的发展。
非均衡性集中投资必然造成投资地区垄断性投资项目与地方性常规项目争夺有限资源,而影响地区常规项目的正常发展,并因此而打破地方固有的经济秩序。以电力的使用为例:高速公路对电力需求的实现,多是在原有县域的农网上大范围分流。结果是电网超负运转而不堪重负,导致当地的民用和原有厂矿等被迫参与到电力调峰序列中来。原有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生产能力受到约束;地方企业的配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能源供应的品质下降,地区整体经济效益便可想而知。
同时,非均衡性投资必然造成投资地挤占非投资地的发展资源;投资行业挤占非投资行业资源;当代挤占子孙发展资源。对全社会的平衡、和谐、可持续发展无益。
当然,强调均衡发展,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笔者认为以扶持地方支柱主导产业发展来带动区域全面发展,这种支柱主导产业在评估其对现实的辐射力和对未来的影响力的前提下,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某一地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及优先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和制约长远发展的产业,都是落实均衡发展的范畴。
这就要求在不平衡中寻找均衡,该不该发展某一产业;该不该选某一区域优先发展;选择发展的时段是否适宜:一要看自然社会资源的承载力;二要看产业本身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三要评估发展区域对周边和社会整体的辐射力,符合它的投资便是均衡的。
(三)、投资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
要坚持投资的有效性原则,首先必须摒弃以经济效益来评判投资效果的偏见。笔者认为:投资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投资的有效性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资源提供和利用的有效性上。它主要表现在:利用现有资源的技术是否成熟?使用什么原料最有效用?这类原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否易得到?开采、加工和采购这类原料的成本是否最低?运输原料的服务成本是否最省?社会的协调机制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到位?
上面所提到的在特定领域、某一区域,在较短时段内“三集中”的投资方式,很明显是在相应的基础操作技术人员数量和素质准备不足;原有的资源开采、加工能力不能适应投资膨胀需求;社会相应机制尚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展开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严格地说面对“三集中”投资,我们的准备是不太充分的。因此,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必然引起投资效率下降。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按投资有效性原则,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成本,将投资的潜在力开发、转变为真实的国民财富,让经济发展绕过金融危机的怪圈。笔者认为投资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要考虑资源的适时、适度、适宜利用。适时性要求把握资源利用的最佳时机;适度性要求资源的利用不要超过资源承载力和过多使用后续发展资源;适宜利用资源要求使用的效果最佳。若不能做到“三适应”,不但投资的效果差,而且有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后续发展的治理成本将不可估量。
(2)宜以社会需求来决定投资方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使社会生产和发展经济不致偏离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目标。
(3)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来规划和使用社会投资,让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其普惠和永续价值。均衡投资虽然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提升的是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发展水平;从可持续角度投资虽然难取得奇特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它奠定的是社会永续发展基础。
总之,化解金融危机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而需求的满足是没有止境的,主要限制因素来自自身资源和环境。投资,尤其是大量集中投资不应跳出限制因素;不应偏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展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极限,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既定时期的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考虑资源的长期利用问题。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变革,让经济发展走出金融危机的怪圈;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作者:周游 九三学社会员 湖南湘潭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