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新型城市群建设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二)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7-12-20 00:00:00 

3+5”新型城市群建设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联合调研课题组

发布时间:2007-12-20

 

(三)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实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四大工程。

1、生态建设工程

大力整治生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是“3+5”城市群城市扩张、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3+5”城市群生态建设规划实施三项重大工程和七项重点工程。

三项重大工程是“绿心”、“绿肾”和“绿带”建设与保护工程,即:(1)长株潭“绿心”建设工程。长株潭城市绿心占地500平方公里,是长株潭三市之“肺”,应予以重点建设和保护。(2)湘江生态“绿带”保护工程。建设大型水利控制工程,完成湘江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和以河道整治为主的控导工程,城市群水资源不足问题。要科学规划和建设各城市用水工程,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沿江生态保护涵养林带,形成纵贯城市群的南北生态走廊。(3)洞庭湖湿地——“绿肾”保护工程。加强湖区综合治理,营造湖区生态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发展湖区生态农业,保护和恢复湖区湿地。通过综合治理,大幅度提高湖区沿岸生态质量,建成为城市群的生态涵养区。

七项重点工程:(1)巩固、改善湘中南山地生态环境。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多树种生态林,保持生物多样性。(2)继续实施山丘地区绿化工程。(3)实施农村生态化建设工程。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大力发展林果、花卉、苗木和绿色养殖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全面建设农村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工程。(4)建设城市绿化体系,支持发展城市森林公园,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5)加强对污染严重河道的整治。重点治理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及其支流。搞好城市河道清淤、截污、护坡、绿化等整治工程,实现河流清畅。(6)突出抓好工业“三废”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艺,确保污染达标排放。(7)加强环保监控体系建设。实施排污总量指标控制和大气环境质量预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实施环境同治,“3+5”城市群区域内基本实现天蓝水清,大地披绿的目标。

2、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关键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构建协调发展和合作互动的公共平台。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决不是 “见者有份”、“人皆有之”,应该始于共建,终于共享。要以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为重点,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综合和协同效应,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目前的重点工程主要有:(1)交通。按国际空港标准改扩建长沙黄花机场,扩建常德桃源机场;建设岳阳一汝城、常德一重庆、娄底一邵阳—永州、衡阳一炎陵、长沙一浏阳、娄底一常德等高速公路,增加出省通道;建成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建设岳阳—石门铁路,扩大洛湛铁路运力,建设长株潭城市轻轨,搞好“3+5”城市群城市轻轨建设规划;抓好岳阳城陵矶千吨级码头、长沙霞凝港千吨级码头建设。(2)能源。完成国家规划的株洲电厂4×60MW、耒阳电厂2×300MW、长沙2×100MW等一批大型火电扩建项目和望城抽水蓄能电站、岳阳洞庭湖区风电电站建设。加快岳阳、长沙东、株洲、湘潭、娄底、衡阳等500千伏输变电建设,形成以长沙、益阳为枢纽、环绕“3+5”城市群的500千伏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和220千伏以下的配电网络。实现与三峡电站的电力调剂。充分利用“西气东输”资源,建成干、支线管网工程和燃气电站、工业用气等工程,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实现“3+5”城市群内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按照国家石油输配管网建设布局.建设岳阳大型石油储备中心和输配枢纽。整合煤炭资源,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源利用率。(3)公共设施。完善城市供水设施,逐步封闭自备井,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提高管网供水普及率。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建设,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成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网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供气网络建设。完善通讯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功能。加强城市安全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搞好城市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

3、城乡统筹发展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五个方面的统筹,实现城乡四大对接。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抓好城乡结合部的用地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抓好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推进水利、环保、能源等的统筹发展。二是城乡社会建设的对接。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三是城乡制度建设的对接。实现城乡土地政策、户籍政策、住房政策、农村金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对接。四是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化的对接。大力整合“8”个城市的信息资源,实现互通夹共享;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实现城市信息化的“村进工程”。 总之,通过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机会公平,权利均等的原则,在“3+5”地区率先改革分割城乡的体制、机制,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改革,使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居民在居住、就业、转移等方面享受同等机会,在维护土地、房屋、财产方面享受同等权利,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投资优惠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4、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抓好“3+5”城市群产业的集群发展与整合,在准确把握现有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产业的可分与模块化,并按产业“龙头”、“七寸”和配套三大模块在“3+5”的八个城市之间进行分工布局与重整。由于产业集群有基于产业“龙头”的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基于产业“七寸”的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和基于产业配套的双向传导式产业集群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最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是前两者的复合,所以,“3+5”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说到底是一个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的结构性调整工程。如表2所示,长沙要以与“3+5”城市群中各城市优势产业的互补性为基础,加强与区外产业整合,如长沙的高新技术、工程机械、电子技术产品,湘潭的钢铁、机电和建材,株洲的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岳阳的石化工业和新闻纸生产,益阳的生态人文旅游业,常德的物流,娄底的重化工业、能源原材料,衡阳的制造业、旅游业等,八市应合理分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从工作思路来看,要开展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建立优势企业牵头、跨市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区域性产业分工配套体系,提升区域整体产业优势。要充分研究论证,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重点支持功能性城市某类或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以逐步形成城市群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八个城市的产业集群及其特性可参见表2

2、八个城市产业集群及其特性

城市

重点产业集群及其特性

长沙市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卷烟、烟花鞭炮;

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现代家电、文化产业;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建材、商贸物流;

配套式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

株洲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交通装备、基础化工、有色冶炼、陶瓷;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医药食品、服饰商贸物流。

湘潭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机电、机械;

配套式产业集群:冶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建材、商贸物流、旅游;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新材料、化纤纺织、食品加工。

岳阳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石化、林纸;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能源、循环经济、农产品加工、航运物流;

配套式产业集群:医药、旅游。

常德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 棉麻纺织、烟草食品工业;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和都市生活消费品加工、非金属开采加工;

配套式产业集群:机电配套加工、建材、职业教育、商贸物流、旅游。

益阳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及其加工;

配套式产业集群:交通运输设备、机电设备、休闲旅游。

娄底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钢铁、小型农机;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建材、农产品加工;

配套式产业集群:煤炭、有色金属、物流、旅游。

衡阳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式产业集群:输变电设备、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

需求拉动式产业集群:钢管、有色冶金、小型机械;

配套式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物流商贸、职业教育

 

四、我省“3+5”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策

首先,抢抓历史性机遇,提高认识,增强落实“3+5”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5新型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研究,是一项涉及八个城市的形态、功能定位与整合、产业分工与协作、土地协调开发与集约化利用、生态环境同治与共生、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同网、区域市场一体化等多方面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要对此做出创造性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省委、省政府以及八个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识和全力配合。就目前来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是以下认识:

1、建设“3+5城市群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我省经济增长极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共湖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所提出的“加快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以省会长沙一个半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正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国家发展区域化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短期内促进我省快速发展、实现赶超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长江三角洲(上海、杭州、宁波)、苏南三角洲(江苏无锡、常州)等地区的实践已清楚地说明和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较沿海地区相比,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之所以慢,质量之所以不高,竞争力之所以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城际经济、县际经济发展的“孤岛”现象十分突出,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是缺乏一个有显著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即“病在无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和打造“3+5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2、建设“3+5城市群是建设好长株潭“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限度地放大试验区功能作用的需要。2007年12月7,长株潭城市群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内陆省份最早自觉进行区域协作的城市群,这既是我省最大的资本,也是我省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大载体。我们已经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能否成真,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是否达到了“两型社会”的要求,另一个是能否把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试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作法有效扩散到周边城市乃至于全省,并辐射或带动我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显然,这既要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更要靠6700万湖湘人的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

3、建设“3+5城市群不仅关系到长株潭巨型城市的建设成败,更事关我省发展的全局。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研究,到2030年左右,长株潭城市将完全一体化,成为1000万—1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一城市将成为东仅次于上海、南仅次于大广州(含香港、澳门、深圳等城市)、北仅次于北京、西仅次于重庆的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这一巨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宽广的发展腹地,这一腹地就是除长株潭外的另外五座城市。所以,“3+5城市群的建设不仅关系到长株潭巨型城市的建设成败,更事关我省发展的全局。

4、建设“3+5城市群是适应未来亚洲内陆物流枢纽建设的需要。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如果不发生台海和朝鲜半岛战争,2030年前后,将有两条亚洲通道在长株潭城市区域交叉。一条是西南起印度加尔各答港口沿东北方向经广西、贵州入湖南怀化,经长株潭北上至河南、山东、过山东半岛接辽东半岛、东入朝鲜,南下韩国;另一条是自黑海经俄罗斯等,自阿拉山口进入中国,经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北、长株潭、赣南、福建、经台湾海峡到台北。一旦出现这种状况,长株潭城市将成为亚洲巨大的国际物流港,“3+5城市群所在区域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内陆物流聚集与分流区。这必将会带来我省物流业的巨大发展。

5、建设“3+5城市群是有效承接三重产业转移,提升我省综合竞争能力的需要。从经济区位看,“3+5城市群地处珠江三角洲(以及CEPA与“9+2合作框架)与长江三角洲两大沿海发达经济区的产业转移的交叉重叠地带。自“十五计划”开始,珠三角的产业就启动了由南往北的转移步伐;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第一波(在“十五计划”时期)已经由东向西到达了安徽、江西等地,第二波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大规模地由东向西转移到湖南、湖北。在整个“十一五规划”期间,南起长株潭、北抵武汉的广大地带正处于两大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交叉重叠地带。这一双重转移加上第五次全球性产业转移,必将给“3+5城市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构建一个巨大的能有效承接转移的区域平台,就我省现实情况与发展趋势分析,这一平台只能是“3+5城市群。

其次,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把准基点,增强“3+5”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城市群的建设与产业发展必须注重中国特色,必须把准三个“基本点”,即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支撑点与保障点。借鉴北海和乌昌等地的经验,积极进行“3+5”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增强“3+5”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为此,建议:

1、把准“科学规划”这一影响工作全局与质量、决定建设起点与水平的规划支撑点。充分利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招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编制《“3+5城市群规划》与《规划实施办法》,明确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3+5城市群和城市群规划的法律地位及管理、实施、反馈机制;明确跨行政区生态保护职责,城际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要求;明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要求;确定区内重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机制;明确土地利用对重点发展地区的政策倾斜要求和对基本农田等敏感资源的保护等;明确区域内各城市定位和分工,使各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局面,增强整体竞争力。就目前来看,要特别关注以下子规划:(1)“3+5城市群内及各城市间的土地利用规划。集约节约,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压力重,而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长株潭地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能否有效地节约资源和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直接决定着长株潭地区竞争力的重构。必须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于“3+5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把节约和集约落实到建设、生产、消费、流通各个领域中,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在长株潭地区,应当实行两项最严格的政策措施,一是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二是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进节能降耗,设计新增能力的节能降耗建设,实行合理的高水耗、高物耗标准,加大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统筹江河湖、陆地与大气、城市与农村,采取综合措施与价格、补偿等各种手段,实行行业性、区域性管理。(2)城际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尽快启动“3+5城市群的交通、电力、信息、金融、环保共建、同享规划。要牢牢把握中央有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城市间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科学规划、建设好城市群内一个半小时通勤圈。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3+5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水平的物质体现,是强化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形成包括道路、电力、天然气、给排水、能源、防灾减灾等设施的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3)进一步完善长株潭核心规划,并尽快启动修订450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区的规划。(4)启动“3+5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5)重点推进“3+5城市群的生态一体化规划。包括耕地保护、水土涵养、森林绿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江湖的开发监管治理等,实行共建、共享、共治。推广实行环保补偿机制、江河流域分段考核和项目限批制度,以及以江湖联动、综合整治为核心的环保合作行动计划。在“3+5城市群发展中要树立反规划的理念,重点进行湘、资、沅、澧和洞庭湖为主的水系保护规划,城市周边山峰、水流、耕地、树林、湿地的保护规划,确保城市的发展不阻断自然生态的肌理,共创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图景。

2、把准 “党政推动” 这一影响工作全局与时效、决定建设体制与机制的组织保障点。借鉴国内其他经济区的经验,建立“3+5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积极探索形成“省引导,市互动,全社会跟进”的城市群建设的协调机制。没有行政的一体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城市一体化。为保证“3+5城市群建设的稳步推进,必须把准保障点,依靠党委或政府推进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的配置,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组建起规格高、层次广、协调有力的“3+5城市群建设规划发展委员会或中共“3+5城市群委员会。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可由副书记或副省长兼任,由8市市长或市委书记、主要行业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组成,其职能为研究制定“3+5城市建设群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协调组织区域重大经济协作活动和重要事宜,促进各市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统一规划。制定《“3+5城市群建设发展规划》并推进规划的实施,统一协调8个城市的产业布局框架以及环保、能源、交通、信息等设施规划,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并以委员会的力量确保规划的执行力,使得各个城市能统一步调,在协调互补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能力。(2)统一政策。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统一工业园区的政策与招商机制。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环保政策、交通物流政策、商贸服务政策、旅游文化政策等。要保证城市群内设立平等的政策环境,统一区域市场,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基于单独立法的特殊法人制度在“3+5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的应用与推广。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即对合作行为给予激励,对有悖于合作的行为给予惩罚,以避免相关规划因不同地区在政策手段运用上的差异而导致政策效果相互抵消。(3)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减少在税收、人才流动、技术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差异,打破行政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要素和产品市场体系,建立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以城带乡、公平和谐的城市发展体制机制。(4)统一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城市群公共管理、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实行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公共项目的衔接和融合,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管理平台。(5)统一对外营销。实施“3+5城市群整体形象营销战略,形成城市群品牌,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认同度,加速城市的认同与融合。

3+5”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体化,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要清理不利于要素流动的规则和政策,协商建立有利于区域联动的、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区域间的政策差异。

3、把准 “项目带动” 这一影响工作重心与资源配置效率、决定增长极建设规模与水准的工作切入点。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的要求,我们应整合“3+5城市群的资源与项目,举全省之力来推进“3+5城市群的建设与产业的发展。为此建议:(1)实施针对土地高效利用的“紧凑增长”、“精明发展”策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群发展,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进入21世纪后,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与之相应的城市空间亦进入结构、规模、形态与功能都处于战略性重构的转型时期,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新型商业区等为代表的城市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因此,应根据新产业空间发展的自身特定的区位需求和空间发展逻辑,深入研究其空间发展演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空间效应。(2)以“3+5城市群的发展为契机,开发和包装一批大项目,向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优惠贷款;以城市群整体形象向海内外招商,重点对象是行业世界领先企业、优势产业的配套关键核心配件企业、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国有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试点项目,包括现代金融、证券、产权交易等,着重发展城市群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城市土地拍卖市场、企业产权市场。(3)重要的能源、交通、环境治理、城市基础性公益设施、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尽可能向“3+5城市群倾斜。

建议

抓好当前,强化“3+5”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因此,我们建议:

1、以建设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将“3+5城市群变成“1+5城市群,做大核心、强化轴线、提升两带。对内,强“1联“2、变“3为“1;对外,以“3带“5、以“5促“湘”。前者作为实际工作的重点,要做实、做真、做深;后者作为对外宣传与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的重点,要做大、做活、做新。在“强一连二、以三带五、以五促湘”的战略推进中,要特别强调研究确定国家“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支撑点、切入点、保障点。

2、积极向中央争取,适当扩大“3+5城市群核心功能区的规划面积,并围绕核心功能区做文章,提高城市经济密度。重点规划和建设好4500平方公里的核心功能区,特别是,要注重以开发区为引领的城市功能性空间的增长,要注重以中央商务区为主导的城市核心区功能的再生,要注重以大学科技城为代表的城市创新空间的伸展,要注重以新商业空间为媒介的城市边缘地域的重组,要注重以城市环线和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城市聚集和辐射的空间网络密集,要注重以产业集群来统筹大中小型企业发展。

3、建议中共湖南省委成立一个独立的具有综合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中共 “3+5城市群工作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统筹长株潭地区及“3+5城市群的主要人事任免或项目资金配置权;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至少在长株潭地区统一规划、统一国土用地审批、统一财政分配、统一关键人事任免;制定和协调长株潭“3+5城市群的相关政策和标准。

4、制定《“3+5城市群建设发展规划》并推进规划的实施。统一协调8个城市的产业布局框架以及环保、能源、交通、信息等设施规划,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并以委员会的力量确保规划的执行力,使得各个城市能统一步调,在协调互补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能力。

5、撤县(市)建区,统筹城乡发展。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全国城市竞争的需要,着眼于农村发展的需要,将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韶山市、湘潭县、株洲县等县市撤并建区,统筹城乡规划,统一规划产业,统一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打破区域限制,整合生产力要素,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的需要。

6、建立灵活、可调节的财税体制。在当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向心力必须从合理分配财税收入入手,只有实现利益的共同一致,才能形成行动的共同一致。建议先在长株潭试点,由省统筹计算出各市的财税基数,基数分配不变,对增量按人口或其他指标实行均衡分配,以求得各市在发展利益取向上的一体化。对招商引资异地落户的项目,采取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分税体制,避免恶性竞争。

7、构建“3+5共同招商引资平台。旨在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产业集群,把招商引“智”放在重要位置,建立“招商延伸”服务机制。根据“3+5城市群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对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

8、建设“3+5城市群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大环线;建设长株潭与外围五个城市两两相连的高速、快速和常速交通系统,特别是要优先考虑在长株潭之间建立城际轻轨交通线。

9、构建统一、共享、高效、权威的城市群公共管理、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实行跨行政区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公共项目的衔接和融合,注重形成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驱动机制。

10、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将长沙、株洲、湘潭、衡阳老工业基地应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支持一批改造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实现城市向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衔接,争取长株潭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尽早运行,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产业融合、资源优化配制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积极的探索。

11、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建立资源补偿、污染补偿或灾害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湘江或洞庭湖的治理力度。加快对被誉为“绿肾”的洞庭湖湿地的保护规划,启动保护工程,争取纳入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新启动东江引水工程,彻底解决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中的季节性缺水问题。

 

 

 

调研简况

调研时间:20073月—12

调研情况: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统战部协调下,湖南省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开展该课题调研。成立了总课题组,下分1个总课题8个子课题,分别由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承担。课题组分别深入8个城市调研,得到8个城市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大力支持,以及各市委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市委的大力协助。调研中多次召开省直单位座谈会、专家研讨会,了解到我省最新相关资料和信息。课题组还到省外进行考察。课题调研为期9个月。总报告由九三学社湖南省委承担,社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参加了子课题调研,开展了专题研讨,经主委会多次讨论审核。在完成初稿后,参考各子报告研究成果,在省委统战部安排下,进行多轮协商讨论,反复修改定稿。

 

一、总课题组

组长:

龙国键  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   

副组长:

吴金明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

汤泽培  民进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

君惕  农工党湖南省委原专职副主委

成员:

杨伟军  民革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

唐元洪  民革   湖南大学教授

柳思维  民盟   湖南商学院教授

    民盟   湖南商学院教授 

    民建   湖南大学教授

    民建   湖南大学教授

    民进   王林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胡国华  民进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李松龄  农工党 湖南大学教授 

赵建军  致公党 湖南电大教授 

曾福生  九三   湖南农大副校长、教授

卢庆沙  九三   省发改委长株潭办调研员

史雪华  工商联 省工商联副会长

梁肇洪  无党派 省人大副秘书长

王良健  无党派 湖南大学教授

尹向东  无党派  湖南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

 

二、总报告承担单位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

  长: 

张大方  主委、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湖南大学教授

副组长:

吴金明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

  员:

    副主委、省教育厅副厅长、湘潭大学教授

王力力  副主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

曾福生  湖南农大副校长、教授

卢庆沙  省发改委长株潭办调研员

刘辉煌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德文  参政议政处副处长

张卫山  参政议政处主任科员

执笔人:

吴金明  张卫山  

2007122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