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湖南研究(一)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5-08-30 00:00:00
构建和谐湖南研究(一)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
发表日期:
有史以来,中国的先哲们以自然及本原的内心感悟,提出“道法自然”、“天人感应”、“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等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昭示了中国先贤和谐的原初思想。“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政通人和”即寓含和谐社会思想。以此为哲学基础的和谐社会的描述散见于中国历史的各种典籍,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记载的孔子所描述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是对农耕文明的理想社会的最高概括。其影响之深,以至2000多年不衰。历来贤明之士无不追寻这一理想,宣扬和鼓吹建设理想和谐社会图景。近现代社会的典型人物有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这种追求,一直传承至今。
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哲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从身份到契约,从家庭到社会的演进过程,依据这一社会伦理,相应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的哲学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苏格拉底把“和谐”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思想。近代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经验的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建设理论新概括。2005年年初,胡锦涛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至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本成型。
湖南是个中部内陆省份,人口接近6700万,近年来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省正在开展建设“小康湖南”、“诚信湖南”、“生态湖南”、“平安湖南”、“和谐湖南”系列专项行动,目的就是要实现湖南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快速、协调、有序、稳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一个充满活力、机制完善和利益均衡的祥和社会。这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需要集全省之力、汇万众之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着重落实,将各项工作整体、全面推进,朝着建设和谐美好的新湖南不断进取。
建和谐湖南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基本概况
湖南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矿产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美。在农业社会,湖南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粮仓。今天,湖南依然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占有重要份额。湖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属于中部板块,也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湖南虽然资源丰厚,但是有近6700万人口,人均资源相对比较低,发展的基础不够厚实。尤其是经济总量不大,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整体质量不高是我省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
(二)构建和谐湖南重大意义
是应对当前挑战的的必然选择。我省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属于丘陵地区,地理位置承东启西,又是人口大省。我省经济社会具有明显的内陆省份共同特征:工业弱省、农业大省、资源性产业大省、财政穷省。同时我省又是科教大省、生态富省、文化强省、人文大省。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我省有诸多弱项:相对于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看,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率低,节约意识不强,发展的成本过高;社会诚信度不高,市场机制很不健全,对外开放度低,民营经济比较薄弱,社会活力没有充分释放;社会矛盾由隐性转向显性,突发事件、群体事件增多,社会存在失控危险;哲学社会科学不发达,对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比较落后。实施构建和谐湖南战略,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依托我省的资源禀赋,利用发展的比较优势,增强区域发展的互动,实现后发跃进式发展;加强相对薄弱的社会建设,缓解社会失衡、道德失范、人与自然失调矛盾,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表1 湖南基本情况指标及与全国对照表
|
湖南 |
全国 |
与全国比较 |
2004年末总人口(万) |
6697.7 |
129988 |
5.15% |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
21.1829 |
960 |
2.2%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
0.33 |
|
|
森林绿化率 |
53.67% |
18.21% |
|
境内人均水资源(立方米)) |
2760 |
2040 |
|
矿产资源(种) |
134 |
140 |
|
在校大学生人数(万) |
53.72 |
1333.5 |
4%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18% |
|
|
经济总量(亿元) |
5612.26 |
136515 |
4.1% |
人均GDP(元) |
9117 |
10502 |
86.7%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608 |
25718 |
2.36% |
三产比 |
20.6:39.5:39.9 |
9.2:62.8:29.0 |
|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
8617.48 |
9422 |
91.5%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2838 |
2936 |
96.7% |
城镇化率 |
35.5% |
42%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公报与湖南省统计局2004年统计公报
是我省加速发展的巨大战略机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加快,价值体系多样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安全形势严峻。我们必须牢牢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机遇期,争取几年一个台阶,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做大经济蛋糕,提高社会建设质量,让发展的利益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将发展与和谐统一起来,更快发展为更加和谐,更加和谐促更快发展,达到一种良性互动的理想状态。
是面向21世纪湖南“四位一体”建设的战略部署。“四位一体”是党中央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把握,是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谋划好湖南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即更加注重全方位的发展,更加注重各方面的统筹,更加注重多样化利益的兼顾,更加注重多角度的公平,更加注重整体性的稳定。建设好小康社会,维护社会诚信,保护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保持社会稳定安全。促进我省各方面工作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是党的意志、人民的愿望、国家的兴旺的共同目标依归。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增强党的执政社会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任务。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重要基础。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和谐社会是动态过程,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有近期、中期、远期之分,社会和谐有程度高低之分。该课题立足于对湖南当前现实情况的分析,提出近期工作的目标和长期战略部署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针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政策建议。根据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主要任务,立足我省当前基础条件,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突出重点方面、薄弱环节、紧要部分。
探讨构建和谐湖南发展模式及其路径分析。和谐湖南发展模式即湖南特征的和谐社会。根据湖南的经济社会、地理方位、人文环境、资源禀赋、自然生态等特征,探讨符合湖南的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并对其路径进行可行性分析。
勾画和谐湖南社会发展基本框架。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着手,通过指标分解和定量分析,粗略勾勒出和谐湖南的基本框架。
促进构建和谐湖南能力建设。通过对湖南整体情况的现状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和主要原因,为构建和谐湖南提供方向性指导,为发展设置参照目标,为实践寻找理论依据,促进和提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建设。
二、湖南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诊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湖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关系得到改善;人民收入总体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新进展,思想道德建设得到重视,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得到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民主党派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省全面部署;社会保障框架基本建立,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科技、教育、广电、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环保工作受到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和谐湖南建设开始启动。
(一)特色与基本经验
——突出工业化,推行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基本把握而没有错失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期,经济发展战略切实可行,保持了经济发展强劲势头,经济总量上了台阶。2004年我省GDP5612.3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4%、16.2%、和10.2%,加速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增势强劲,2004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198.1亿元,增长24.1%。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912亿元,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完成增加值391.2亿元,增长28.8%,高新经济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7.9%。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展较快。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圈,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接沿海产业升级转移;密切与中部地区互动,加强与长三角产业联系等。招商引资以园区带动,注重外资质量、产业需求和项目规模,以引进世界500强及战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强势增长,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推行了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和监督的新举措,民主法治改革稳步推进。各级人大常委会向公众开放,让人民了解权力机关的运作情况,监督权力机关的日常工作;重大立法、重大规划向社会公示,吸纳群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考察任用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注意听取群众意见,提高了用人的透明性;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增强了司法的权威。
——以办实事的形式强力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各利益阶层利益关系基本协调。政府连续推出每年几件实事,2004年全省共筹资74.1亿元,投入到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强化预算,量化指标,跟踪考核,加强检查验收,效果明显。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的薄弱环节,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矛盾。
——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了正面宣传,思想道德观念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思想工作深入开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取向,思想道德主流还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二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思想引导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摆脱了思想政治工作“耍嘴巴皮”、“讲空道理”的状况。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群众工作适应新的形势,取得了新的进步。四是依靠党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发挥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开展创建“平安湖南”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治安问题。长期以来,我省在社会稳定方面坚持稳定第一的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直接抓稳定,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解决稳定和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认真解决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严打整治方针;加大了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力度,社会治安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党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发展,取得了实效。加快了党风廉政制度化建设,查办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贪污腐败现象得到遏止。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全省立足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思想,加强省情分析,通过充分谋划,进行战略部署,当前,全省上下都把思想统一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思路和策略上来。
(二)突出问题与教训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不太明确,认识不太统一;思想不够开放,体制惯性作用依然十分强大。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面临的全新命题,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关键是全省上下要对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科学内涵、主要任务等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统一认识,明确思路,上下协调,认真落实。我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