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永州、娄底、衡阳四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 原创 作者:本站 时间: 2004-12-20 00:00:00 

郴州、永州、娄底、衡阳四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
发布时间:2004-12-20

    2004年3月底至4月初,省政协调研组一行到湘南的郴州、永州,湘中的娄底、衡阳等市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四市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门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并深入到郴州的资兴、桂阳,永州的宁远、祁阳,娄底的新化、双峰,衡阳的祁东、耒阳等8县(市)实地考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现将调研和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郴州、永州与广东、广西接壤,历史上均系湘南古郡,物阜人丰。娄底、衡阳扼守湖南中部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粮足财富。四市物产富足,矿藏丰富,同属资源型丘陵地区,此次调研将四市归为湘南经济区。

    一、湘南地区区域特征和基本经济指标。
   (一)、湘南4市及8县(市)区域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永州昔称零陵,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北麓,秀丽的潇水和湘江汇合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秦代即开始设县,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隋开皇9年置永州总管府。永州历代名人辈出,山水形胜,人杰地灵,产生了怀素、周敦颐、何绍基、陶铸、李达等一批驰名中外的杰出书法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历史上,永州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娄底在夏商周时为荆州一隅,战国时属楚的范围。秦统一中国后,娄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国土,隶属长沙郡,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衡阳是历史名城。自隋置衡州以来,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华大地上古老的州郡之一,衡阳一直是湘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2、生态优美,风光旖旎。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郴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历来被誉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正如“郴”字从林从邑,邑在林中,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有诗为证:“郴山郴水,幽香醉人”。宋代诗人阮阅诗云:“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
    永州 拥有九疑山、舜皇山、阳明山三大国家森林公园和五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娄底境内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西部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西南部属湘西山地区,山势雄厚,峻岭驰骋;东部涟源市的中、东部,娄星区、双峰县属湘中丘陵区,地势逐渐降低,地形起伏平缓,丘岗延绵,平地宽敞。境内山脉纵横,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数百座。在娄底境内,群山林立、丘陵起伏之间,溪水奔流,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
    衡阳有五岳之一的衡山,风光秀丽,天下闻名。
    3、资源丰富,物产富足。
    永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近500万亩山地、200多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和3000多万立方米木材等可供开发利用,是中国水稻、烤烟、油茶、牲畜和蔬菜水果产地,素有“香柚之乡”、“杉木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的矿藏50多种,锰矿储量全省第一,占全国总储量的七分之一,故又被称为“锰矿之乡”。锡、铜、锑、铅、锌、钨、锂、等储量居全省第二,稀土量为中南五省区之最。水能蕴藏量达218.2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
    娄底境内已发现47个矿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5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30%,是湖南矿种较齐全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5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36个,以煤炭、建材、有色金属为主。保有储量占全国、全世界第一位的有锑,占全省第一位的有煤、白云石、石灰岩和大理石,占全省第二位的有石墨等,占第三位的有石膏和黄铁矿,其它如金、铅、锌、锰、钨等矿种的探明储量也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钒、硅石等矿种,虽然尚未探明储量,但潜在远景较大,有望成为未来的优势矿种。
    衡阳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的:煤、铁、铅、锌、钨、锰、铜、锡、高岭土、萤石、重晶石、硼、石膏、盐、钠长石、大理石等50余种。其中有色金属居全国前列,瓷泥储量、纳长石产量为全国之冠,莹石、重晶石蜚声海内,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之称。
    4、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郴州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纵穿郴州南北,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全境。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桂嘉高等级公路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从而构成了“三纵三横”的立体交通网络。到2001年底,通车总里程达到16152公里,通村公路率99.19%,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全市高等级公路累计达232公里,11个县(市、区)中已有6个通了高等级公路,居全省领先地位。
    永州是湖南省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最近的城市,也是距华南重镇广州最近的城市之一,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境内湘江北可抵长江,南下经灵渠可达珠江水系;两条国道、十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湘桂铁路横贯永州市北部,是连接西南诸省和海南、粤西的桥梁。
    娄底,位于湖南的地理几何中心,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全市东西宽160公里, 南北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东邻株洲、攸县、安仁;南界永兴、桂阳;西接冷水滩、祁阳、东安、邵阳、邵东;北靠双峰、湘潭。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是华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5、城镇密布,人口稠密。
    郴州市2001年末总人口为455.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6%,乡村人口占74%,现辖两区(北湖、苏仙)、一市(资兴)、八县(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2%;人平土地面积7.09亩,比全省人均多1.7亩,居全省第三位。
永州市辖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兰山、新田九县,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
    衡阳市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合153.10万公顷,按地形分,山地占总面积的21%,丘陵占27%,岗地占27%,平原占21%,水面占4%,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7.23%,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7位 
    6、人文传统,底蕴深厚。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永州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影响源远流长。舜文化、周敦颐的理学,怀素、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柳文化和古老的女书构成湘楚文化的重要源头。   
    娄底一带原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相传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集团,出自五帝中的颛顼。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先民们与黄河流域的华夏和东夷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后大部分被迫向南迁徙,现今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很多是这一带移民的后裔,剩下的部分被西汉以来不断大量南移的中原汉人(特别是江西人)融合、同化,其独特的梅山文化流传至今。
    虞舜南巡,曾在衡山盛会诸候并举祭望之礼;大禹治水,在南岳用白马祭告天地,得"金简玉书”,立“治水丰碑”,留下白马峰、金简峰睡禹王城等古址;李白、杜甫、黄庭坚衡阳揽胜抒怀,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韩愈祷岳开云、朱熹踏雪讲学、张轼施才论经,在衡阳留下了种种传说;徐霞客畅游衡州,写下了15000余字的游衡日记;文天祥曾在衡阳讲学,留下名篇《上元张灯记》;清初吴三桂起兵造反,在衡阳建都称帝;清朝名将曾国藩、左宗棠曾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衡阳工作过。毛泽建同志血洒衡山。抗日名将方先觉曾在衡阳城下血战日冠。
(二)、湘南4市及8县(市)基本经济指标 

湘南4市及县域经济基本情况一览表(2003年)

 

总人口

(万人)

总面积

(平方公里)

GDP

总量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县域

人口

(万人)

所占

比例

%

县域

GDP

(亿元)

所占

比例

%

县域财

政收入

(亿元)

所占

比例

%

郴州

 

17142

324.2

21.5

393.83

85.9

236.08

72.8

14.24

65.2

永州

500

 

282.9

15.16

 

 

 

 

 

 

娄底

403

8117

209.9

9.1

 

 

197.55

93.6

6.95

72.3

衡阳

710

 

 

 

620

87.4

333.49

75.08

12.48

58.18

 

湘南8县(市)经济基本情况一览表(2003年)

 

 

GDP总量(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

财政收入(亿元)

城市化率

%

人均可

支配收入

(/城元)

规模企业

数量及产值

(/亿元)

县乡

负债

(亿元)

劳务

输出数

(万人)

资兴

 

 

 

 

 

 

 

 

桂阳

44.19

28.8:32.0:39.2

2.61

32

3161/11403

 

6300(x

 

宁远

20.8

 

1.02

15

1360/4923

 

 

18.3

祁阳

46.6

30.9:32.2:36.9

1.65

26.1

2497/6221

65/9.27

3.1

23.4

新化

32.5

 

1.39

 

1328/5532

 

3.287

20

双峰

37.7

 

1.34

18.1

2450/

/6.6

 

 

祁东

51.87

29:35:36

1.18

 

3015/7200

/5.34

3.8

12

耒阳

58.72

 

2.38

 

2950/

/27.51

 

 


  
    二、四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一)、四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看,郴州市2002年县域经济总量是1995年的2.35倍,平均年增幅达12.97%;从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看,2002年郴州市县域财政总收入是1995年的2.3倍,平均年增幅达12.39%。永州的祁阳县2003年GDP46.6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16.55亿元,增长8.9%;娄底的双峰县2003年GDP37.7亿元,增长8.1%
    2、县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县域经济摆脱了主要依靠农业的局面。2003年郴州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7.3:32.7:30调整到27.3:32.4:40.3,其中一产业比重7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二是二、三产业增势迅猛。从四市实地考察的8个县来看,二、三产业近年来年增幅都达到了两位数。
    3、县域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化经营程度逐步提高。种植业、林业收入在农林牧鱼总产值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牧业、渔业收入的比重则均呈上升趋势。
    4、县域工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郴州市1998年—2002年的4年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20.4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市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4年间提高了8.9个百分点,2002年达到56.1%。
    5、县域投资强劲增长。郴州市1995年—2002年的7年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达23.52%。县域投资对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
    6、县域经济外向度不断拓展。各地普遍认识到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郴州,1996年—2002年6年间,县域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幅达31.13%。
    7、县城镇建设热度不减,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8、“三农”问题有所改善。
    (二)四市各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湘南4市8县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具体发展思路和措施也各不相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县各级领导都怀着加快发展的紧迫心情,千方百计寻求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他们都是兴国安邦的实干家,尤其是有一批胸怀抱负、敢打敢冲、想干一番事业的县级干部,在条件和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硬闯出一条发展县域经济的好路子,值得钦佩。通过对湘南4市8县的调研,和资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在他们做得成功的方面,可以看出一些共同之处,归纳其中主要共同点有以下方面:
    1、 突出工业化带动,积极推进“三化”进程。
    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优先发展工业经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在工业,发展潜力在工业,发展希望在工业,把工业化摆在发展县域经济的首位,集中主要精力抓工业,“工业兴县”、“工业强县”,这已经成为各地领导的共识。一方面,各地提出扶强扶优,突出支柱产业建设,永州形成以长丰集团、零陵烟厂、湘江纸业为龙头的骨干企业,激活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三来一补”和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小企业发展。娄底通过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从盘活存量资产入手,结合招商引资,采取破产、兼并、嫁接等多种形式抓好县(市)国企改革,基本做到“改制一家,搞活一家”。双峰县利用几家改制企业的“壳资源”,先后引进了安徽海螺、福长钢铁、长沙扬子等投资上千万的大项目。另一方面,各地突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发展高地,初步形成园区工业经济新亮点。衡阳市已形成像衡阳县工业园、衡东大浦工业园、祁东洪丰工业园、耒阳水东江工业园、常宁松柏工业园等一批上规模的工业园区,其中大浦工业园已吸引300多户工业企业入园发展,工业园区经济成为了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调研组考察的几个县中,值得一提的是耒阳市提出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2、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主角,要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就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民营经济已成蓬勃发展之势。截止2003年底,衡阳市民营企业达12,0703户,完成总产值603亿元,其中完成增加值184.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1.7%,其中工业增加值80.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4.18%。郴州、永州相继提出“民营富市”战略,提出“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发展经济思路,在投融资、税收、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大大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 以引进项目为核心,狠抓招商引资,发展开放经济。
    以引进项目为核心,狠抓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格局初现。郴州市在招商引资方面抓得早、动作大、措施力,成效比较显著。桂阳县率先设立招商引资奖励制度,仅2002年兑现奖励70万元。2003年该县共引进项目306个,实际利用外资217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24亿元,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3家,外贸进出口总额500万美元。耒阳市提出,实行市长承诺制,以诚信招商;实行招商责任制,推行部门招商;实行破坏环境责任追究制,以优良环境招商;实行委托代办制,以优质服务招商;实行重奖机制,以奖励促进招商。
    4、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放手发展县域经济。
   桂阳县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税费统征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证照服务中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治理环境办公室等“一办四中心”,将全县31个单位的113项证照办理纳入服务中心,对企业实行一票制收费、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实行服务承诺制,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在考察组与投资者代表座谈中,大家普遍对投资环境表示满意。郴州的资兴市、娄底的双峰县、衡阳的耒阳市在这方面抓得实,实践证明优化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这些县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5、 大刀阔斧推进各项改革,激活存量资源,将政府包揽的社会职能交给市场。
    一是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截止2003年,调研组考察的4市8县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制面达  以上。耒阳提出“靓女先嫁”,对优势企业先改制。桂阳全县562家国有、集体企业及部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通过改制,1。9万名干部职工置换了身份。双峰84家县属国有、集体企业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改制基本扫尾,实现了政府从企业整体退出目标。
    二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政府包揽的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激活了存量资源。桂阳县提出社会事业以民办为主思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全县民办学校已达37所;开放卫生医疗市场,引资新建4家上规模的民营医院,推行的“动产融资,不动产有偿使用”的乡镇卫生院改革,被省人事厅、卫生厅称为“桂阳模式”。
    三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改革。耒阳敲响了我省矿藏资源开发有偿使用权拍卖第一槌,资源开发利用开始走向市场。
    6、经营城市能力提高,城市活力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态势喜人。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省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各地抓住这个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通过拓城扩容,改造提质,开发新城区,整修老城区,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服务功能明显改善。营造了氛围,提升了人气,聚集了产业,发展了经济,城镇的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开始体现出来。像衡阳的耒阳、永州的祁阳已经发展成为中等规模城市。
    7、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做活了特色经济文章。
    湘南经济区的共同特点就是生态优美、矿产丰富、物产富足,与广东发达地区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如何把资源变为资本,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一是发展旅游经济。郴州、永州利用与广东、广西接壤的地理优势,提出建设广东的“后花园”,融入桂林旅游圈等口号。一方面加大投入,打造旅游品牌;一方面加大宣传,向外推介本地旅游资源。涌现了像郴州东江湖、永州的九嶷山和舜帝陵等知名品牌。娄底的新化强力推出精心包装的梅山洞和紫鹊寨梯田等很有特色,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是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梯度转移,以资源吸引资本,投资开采、冶炼、加工企业,发展关联产业,做长产业链条。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一定规模的有祁东的映武黄花集团、祁阳的金浩茶油等。
    8、 把劳务输出当作一大产业来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永州提出把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大事来抓,加强服务,强化培训,完善政策,政府引导农民有序流动,不断帮助农民拓宽劳务输出领域,提高劳务输出质量。2003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115万,实现收入70亿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发展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形成了“归雁经济”。新化配置一名专抓劳务输出的县级领导,提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目前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达20万,劳务收入可达10亿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4市8县的调研考察、对比分析,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薄弱,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2003年11月公布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全国2026个县(市、区)县域经济总量指标(如人口、GDP、地方财政收入等)和平均指标(如人均GDP、GDP增速等)、增长速度等综合排位,4市没有一个县的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100强。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很大。
    2、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低,积聚发展速度太慢。永州市三次产业比重是30.5:27.0:42.5;郴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9.8:38.8:41.4;突出的问题是一产比重太多,二产比重太少,导致要素资源的积聚速度太慢,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低速度、低水平、低效益上。    
    3、工业企业普遍质量不高,不能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4市县域企业大部分是散、小、差的作坊式运作方式,规模企业数量及产值太少,不能起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多数县域工业发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国有经济大多破产或倒闭,民营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4、城镇化率偏低,城镇规模相对太小,城镇经济薄弱,难以发挥城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郴州的城镇化率为   %,永州的城镇化率为   %,衡阳的城镇化率为   %,娄底的城镇化率为   %,其中宁远县城镇化率为15%,新化县城镇化率只有12%,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5、县乡财政负债沉重,县乡财政收入基数低,质量差,财政收支失衡,财政状况有恶化趋势。目前,因财政硬缺口大,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弱,县级政府调控手段虚弱,大多数县财政入不敷出问题越来越突出。就衡阳市而言,2003年全市县级经常性可用财力为13.4亿元,而财政供养人口达15.8万人,人均可用财力仅为8512元。到2003年全市财政各级负债达40亿元,其他市的情况大同小异。
    6、“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一是对农业投入太少。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不够,舍不得花气力搞农业科普推广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03年湘南地区遭遇几十年不遇 的夏秋冬连旱,农业损失巨大;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农业收入靠卖初级农产品,近年来发展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就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新化县130万人口中有3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有11。5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人平纯收入500元以下的有150个村,有近40万低收入人口;县乡基础设施薄弱,包括水、电、路、讯等基本的发展经济的条件都欠缺,发展县域经济的硬件严重滞后。至2003年底,新化近2/3的村未完成农网改造,近10%的村未通公路;农村基层组织累积的问题很严重,一些乡村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保稳定任务艰巨。
    7、就业门路不广,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国企改制后的职工安置问题,按照产业政策关闭“五小”企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问题等。就新化县而言,有3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城镇失业和待业者。双峰因企业改制分离1。6万人,大部分成为失业者。虽然各地重视发展劳务经济,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组织有序流动等方面还是薄弱环节,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严峻。
    8、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源优势没有整合利用好,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郴州、永州矿产丰富,小水电储量充足;娄底是能源大市,比较突出的是一些“五小”式的企业还相当多,各地争着扩大小水泥企业规模,争着上小型炼钢厂、轧钢厂,小采矿、小冶炼屡禁不止,靠拼资源、拼消耗拉动经济增长。牺牲环境搞建设,生态环境破坏有加剧的趋势。
    9、县乡发展经济面临资金紧缺的瓶颈。一是银信部门融资困难,县乡的银信部门储蓄额节节攀升,同时对县乡企业投资、农村农业投资普遍惜贷,大量资金转到城市,一些地方出现资金净输出现象。二是税收分成比例太少,尤其是新上项目增加的税收80%被上面拿走,县级收益太少,挫伤县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10、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县域之间发展水平反差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来基础好的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快,后劲足。区划边界地区、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基础薄弱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11、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重视城镇经济发展,轻视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产业布局方面、资源整合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区域间的协调沟通,影响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发展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我们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基础性原因。
    湘南历来是传统农业地区,基础差,底子薄。
    一方面是湘南地区原先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投资成本高,无法吸引外地资本。
    交通制约。湘南地区东承广东发达地区,西接西部开发地区,区位优越,但因交通制约,优越难成优势。第一,湘南    平方公里面积,   万人口,没有体现现代交通优势的飞机场,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难以活跃起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经济比较困难。第二,境内虽有京广、洛湛铁路穿越,跨省有京珠高速公路,省内有潭邵高速公路贯通,但市与县、县与乡、乡与村连通的公路等级低,公路的承载能力差。第三,市与市、县与县之间没有形成便捷的交通环路,区域之间的交流互通受到限制和阻碍。新化县与周边的安化县、叙浦县没有公路连接,成了娄底市交通的一截盲肠。能源制约。湘南是我省的主要能源产地,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电、煤供应紧张局面。近年来湘南水电、火电项目比较多,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现行电力体制对地方发展电力影响很大,地方电网无法与大电网并网,电力富余时送不出去,紧缺时调不进来。国家关闭小煤窑和采煤成本增加是造成煤炭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通讯信息化制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程控电话的普及率比较低,一些地方甚至与外界没有什么信息交流。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信息化网络利用率不高,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城镇建设制约。城镇是承载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平台,调研组考察的8个县城都面临着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管理服务、社区建设、教育文化、社会治安等方面水平水平的提升问题。要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优良的发展氛围、优秀的城镇文化,才能聚集人气、吸引资本。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底子薄。湘南历来是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的人文氛围、人才、技术条件相对差。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原因。县级机构臃肿,人员庞大,部门职能利益化,经济发展环境堪忧。祁阳县国土局有工作人员600人,工商局有工作人员700多人,环卫处有500多人。双峰县通过县乡机构改革,县直部门精简人员2486人,乡镇机关精简2457人,占在编人员的35%,但由于基数太大,一般5万人的乡镇机关人员仍在200人左右,人满为患,效率低下,一些人利用职权索拿卡要,企业和农民不堪重负。
    (二)、制度性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的问题。渐进式的改革产生路径依赖问题,现行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方面阻碍、束缚、拖累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越位”。对市场经济干预太多,引起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丧失,造成市场失灵,使经济发展遭遇许多挫折。另一方面,政府“错位”。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服务功能不强。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第一,在目前条块结合管理体制上,部门把人权上收、事权下放,把权利上收、责任下放,造成县级责任无限大,权力更少了,自主发展能力、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弱化。第二,现行行政层级制度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我国目前实行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成本高,行政效能差,尤其是市管县(市、区)的体制,出现市与县争食、市级剥夺县级财力,造成“富了市,穷了县”的后果,严重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许可法》施行前,政府的行政管理的权限随意性大,部门自身可以设置审批权。行政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甚至执法违法,法院的生效判决无法执行,法制环境堪忧。
    (三)、政策性原因
    1、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根据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对相关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作出适当调整:金融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7%调至7。5%;财政方面减少200亿国债资金,并优先用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税收方面调减出口退税率,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担做法,取消农业特产税,调减农业税税率等,这些政策在宏观调控方面产生乘数效应,使县级资金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关闭的“五小”企业大多是县域企业,对县域意味着财政、税收、就业的减少。
    2、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够。第一,现有财政政策实行包干制,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保吃饭,而医疗、卫生、防疫、农技等部门要求县级保证多少投入,县级财政捉襟见拙,难以兑现。财政转移支付的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地方政府也无所适从。第二,税收体制方面,实行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办法,超收部分实行二八分成,实际上是剥夺先进的做法,打击了地方积极性。国税和地税的划分是否科学值得商榷。第三,金融体制抑制了县域经济发展。银信部门受利益驱动,将资金大量投放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少。国家限制民间金融的发展,只在少数发达地区容许存在,这样一方面导致行业垄断,另一方面导致一些非法地下钱庄活跃,扰乱了金融秩序。
    3、土地政策成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针对非法占用土地,乱圈地有失控的趋势,国家采取措施调减用地指标,清理开发区等措施整顿土地市场,直至暂停审批新的用地申请等,对处在工业化初期的我省大多数市县,是一种打击,给正在加速发展的县域经济踩了刹车。
    4、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够。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总体规划。
    (四)、观念性原因
    一是市场观念方面的原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过程中,市场机制的确立、市场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发展经济的市场观念落后。1997年中央提出国企改革策略是“抓大放小”,沿海地区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推进“国退民进”改革,把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优先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我们的改革迈不出步子,错失了工业化的一次良机。城镇化方面,自设樊篱把农民挡在城镇之外,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等促成了二元结构社会的形成,直接导致“三农问题”的产生。第二,行政管理的市场观念落后。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小政府、大服务”,是有限政府,是责任政府,是法制政府,而我们走的是与此相反的道路。第三,各项改革的市场观念落后。企业的产权改革、行政机关的职能改革、事业单位的身份改革一直难以推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很艰巨。
    二是现行干部评价、考核方法和方式导致发展观的偏差。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致命点是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往往是一个领导一个做法,领导一换,策略也变。现行干部选拔任用突出以GDP论英雄,引发搞短期行为、搞形象工程、搞政绩工程等问题。干部评价、考核少有走群众路线的,干部只对上级负责,搞工作以上级领导的好恶为转移。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把握市场规律的能力和手段也需要培育。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尖锐对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构建和旧体制转型面临重重阻力,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性引发各种矛盾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市场经济理念、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把握市场规律能力和手段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而现状是人才奇缺,领导干部大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层逐级提拔上来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所谓“拳打脚踢”型的干部居多,理论水平、思想观念跟不上,搞工作费力不讨好。
    (五)、规律性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规律方面。经济发展有跨越式的发展,但主要的是依靠梯度推进。尤其是工业化初期,生产要素都是流向配置效益相对高的地方。
    二是经济增长规律方面。西方经济学家丹尼森(E•F•Denison)提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方面的有: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属于生产要素生产率方面的有: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的节约;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这是一个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的长期过程。
    三是区域发展规律方面。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提出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经济增长潜力;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他们进一步分析指出,在不平衡发展中可以达到平衡发展,其主要动力是:(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平衡。(2)、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缪尔达尔提出过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扩散和回流两种不同效应。(3、)区域开发过程中条件的改善,包括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资金的趋利回流,国家政策扶持,区际联系的加强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4)、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我国经济学界因此迅速认同吸收梯度理论,一度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的主要理论。如果把沿海发达地区划为最高梯度的话,中部地区的湖南就处于次梯度水平。

    四、对策和建议
    (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县域经济要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推进“三化”整体提升。
    2、 县域经济要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和发展扶持民营经济。
    3、 县域经济要坚定不移地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之路。
    4、 县域经济要坚定不移地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进度
    2、出台发展县域经济的人才、干部政策
    3、加大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4、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经济政策
    5、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电话:0731-88854324
Copyright ©2018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 湘ICP备15014209号-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